
猶言見機而作。《南齊書·徐孝嗣沉文季傳論》:“ 孝嗣 當蹙境之晨,薦希行之計,王無外略,民困首領,觀機而動,斯議殆為空陳,惜矣!”亦作“ 觀機而作 ”。《隋書·賀婁子幹傳》:“今臣在此,觀機而作,不得準詔行事。”
觀機而動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觀察時機采取行動,強調在行動前需審時度勢,等待最佳時機。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角度解析其詳細釋義:
觀察時機,伺機行動
指在行動前密切觀察形勢變化,待條件成熟或機會出現時果斷行動。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10卷,第316頁。
強調謀定後動
蘊含“謹慎研判、避免盲動”的智慧,與“輕舉妄動”形成反義。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481頁。
三者結合,體現“洞察契機→把握時機→實施行動”的邏輯鍊條。
待時而動、相機行事、見機而作。
貿然行事、輕舉妄動、操之過急。
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2009年)第287頁。
《周易·系辭下》: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 體現“等待時機”的哲學思想,與“觀機而動”内核一緻。
來源:《周易譯注》(黃壽祺、張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562頁。
《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北伐前“觀釁而動”,即觀察敵方破綻再出兵,是典型實踐案例。
來源:《三國志集解》(盧弼注,中華書局,1982年)卷三十五。
適用于商業決策(如市場投資)、軍事策略(如戰術調整)、個人發展(如職業規劃)等領域,強調理性判斷與時機把控的結合。例如:
“企業開拓新市場前需觀機而動,避免盲目擴張。”
此用法延續了成語的原始智慧,突顯其現實指導價值。
“觀機而動”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南齊書》曾用此詞批評戰略空談:“觀機而動,斯議殆為空陳”(),凸顯其現實應用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國學大師等權威來源()。
白屋寒門半籌不納綳瓷揣骨聽聲欑布燈爆第一流二二虎虎法例反告返堿番奴馮骥才憤結蓋覆崗頭澤底攻砭宮燭勾劃勾染诟責紅勒紅壤黃巴巴穢草腳光解甲歸田盡誠竭節技癢卷揚機句法峻刻隽快開晴課息老己樂颠颠累塊積蘇烈女曆曆靈車靈醒六出公俚亵閩南話俏醋巧曆衾裳驅遣榮進散兒行三世一爨殺字思惟樹蘇二聽見往回僞真蟹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