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見機而作。《南齊書·徐孝嗣沉文季傳論》:“ 孝嗣 當蹙境之晨,薦希行之計,王無外略,民困首領,觀機而動,斯議殆為空陳,惜矣!”亦作“ 觀機而作 ”。《隋書·賀婁子幹傳》:“今臣在此,觀機而作,不得準詔行事。”
“觀機而動”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南齊書》曾用此詞批評戰略空談:“觀機而動,斯議殆為空陳”(),凸顯其現實應用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國學大師等權威來源()。
觀機而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根據形勢發展的變化來行動。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觀”和“機而動”。其中,“觀”是部首,代表眼睛,表示觀察、看望的意思;“機”是部首,意指以眼睛或心思捕捉到的細微變動;“而”是連詞,表示并列關系;“動”則代表行動。綜合起來,觀機而動的意思是觀察形勢的變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行動。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的“觀雲升降而決策”。在古代,人們通過觀察雲的升降來預測天氣和未來的變化,以作為行動的依據。後來,這個觀察和行動的思想逐漸引申到方方面面,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觀機而動。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觀機而動」。
古時候「機」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它是由「機」和「齒」組成,表示機關的意思。這個字從字形上看,内部有一個齒輪,象征着一種複雜的機械結構。因此,在古代,人們将觀察到的機關變動與現實情況聯繫起來,形成了“觀機而動”這個成語。
這個成語的一個例句是:“面對實時市場變化,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覺,觀機而動。”這句話表明在市場行情波動不定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密切關注形勢的變化,靈活調整策略。
和觀機而動相關的組詞有很多,例如“觀察、觀望、觀察力、觀點”等。這些詞語都與“觀察、觀望”等含義相關,表達對某一事物進行觀察、分析和判斷的意思。
觀機而動的近義詞包括“機敏應變、因勢利導、知機而動”等;反義詞則有“固守成規、墨守成法、一成不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