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親祠的意思、親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親祠的解釋

謂帝王親自緻祭。《史記·封禅書》:“有司與太史公、祠官 寬舒 議:‘天地牲角繭栗。今陛下親祠後土,後土宜於澤中圜丘為五壇,壇一黃犢太牢具,已祠盡瘞,而從祠衣上黃。’”《漢書·郊祀志下》:“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寓馬代。獨行過親祠,乃用駒,它禮如故。”《宋史·禮志三》:“王者父天母地,三歲冬至,天子親祠,徧享宗廟,祀天圜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親祠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含義的複合詞,主要見于古代文獻與禮制記載。從構詞角度分析,“親”指“親自、親身”,強調主體行為的直接性;“祠”本義為“祭祀”,後引申為祭祀場所或儀式。結合二者,“親祠”特指帝王親自參與、主持的祭祀活動,屬古代最高規格的宗廟禮儀。

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釋義,“親祠”為“皇帝親自主持的祭祀典禮”,多用于描述王朝重大祀典,如郊祀、宗廟祭等。其核心特征為帝王親臨主祭,區别于由臣僚代行的“遣官緻祭”形式。例如《宋史·禮志》記載:“天子親祠南郊,禮官具儀注,備牲牢。”

從禮制史角度看,“親祠”程式嚴謹,需遵循“齋戒、陳設、行禮、飲福”等環節,并伴有樂舞、祝文等儀軌(參考《周禮·春官宗伯》)。此詞在《資治通鑒》《明實錄》等文獻中亦頻繁出現,多關聯社稷、天地、先祖等祭祀對象,凸顯古代“君權神授”的政治象征意義。

引用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宋史·禮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古籍整理叢書

網絡擴展解釋

“親祠”是由“親”和“祠”組成的詞語,其含義需結合二者及曆史語境來理解:

一、字義解析

  1. 親(qīn):指親自、親身參與,強調直接的行為主體性。
  2. 祠(cí):古代指供奉祖先、神靈或功勳人物的場所(如宗祠、武侯祠),也特指祭祀活動,如春祭。

二、核心含義

“親祠”主要有兩種解釋:

  1. 帝王親自祭祀
    見于《史記》《漢書》等史籍,專指帝王親自主持重大祭祀儀式。例如《史記·封禅書》記載漢武帝“親祠後土”,即帝王親臨祭地神的典禮。
    語境特點:多用于國家層面的禮儀活動,體現皇權與神權的結合。

  2. 泛指親自祭拜祖先或神靈
    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擴展為成語,指個人或家族成員親自前往祠堂祭拜,表達對祖先的敬重或對傳統文化的遵循。

三、曆史背景

四、現代延伸

如今“親祠”一詞使用較少,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化研究,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如需進一步了解“祠”的詳細字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胞裹裁決艙口從聲打拱電唱機韥丸芬芳馥郁符録拂袖幹老子高狷宮卿宮奚橫戮懷珠化解華缛回形針價位踦犢解褐京都八景雞旗舉音凱悌空中撈家兩宮盧博買脫冒名明媒正娶耐寒南遷二友氣機情興棄天秋吟蛬莎蟲善刀傷蹶稍房沙蓬神獒鉎澀雙紅鼠齒苋貪怯他山之石他途甜淡天貌條冰貼息通關散通論烏焉成馬相忘形骸霞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