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親祠的意思、親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親祠的解釋

謂帝王親自緻祭。《史記·封禅書》:“有司與太史公、祠官 寬舒 議:‘天地牲角繭栗。今陛下親祠後土,後土宜於澤中圜丘為五壇,壇一黃犢太牢具,已祠盡瘞,而從祠衣上黃。’”《漢書·郊祀志下》:“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寓馬代。獨行過親祠,乃用駒,它禮如故。”《宋史·禮志三》:“王者父天母地,三歲冬至,天子親祠,徧享宗廟,祀天圜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親祠”是由“親”和“祠”組成的詞語,其含義需結合二者及曆史語境來理解:

一、字義解析

  1. 親(qīn):指親自、親身參與,強調直接的行為主體性。
  2. 祠(cí):古代指供奉祖先、神靈或功勳人物的場所(如宗祠、武侯祠),也特指祭祀活動,如春祭。

二、核心含義

“親祠”主要有兩種解釋:

  1. 帝王親自祭祀
    見于《史記》《漢書》等史籍,專指帝王親自主持重大祭祀儀式。例如《史記·封禅書》記載漢武帝“親祠後土”,即帝王親臨祭地神的典禮。
    語境特點:多用于國家層面的禮儀活動,體現皇權與神權的結合。

  2. 泛指親自祭拜祖先或神靈
    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擴展為成語,指個人或家族成員親自前往祠堂祭拜,表達對祖先的敬重或對傳統文化的遵循。

三、曆史背景

四、現代延伸

如今“親祠”一詞使用較少,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化研究,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如需進一步了解“祠”的詳細字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親祠

《親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是“目”和“示”,部首分别是眼睛和手。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7畫和5畫。

來源和繁體

《親祠》一詞最早來源于《禮記·祭義》中的一句話:“親祠拜”,意為親自祭祀。後經過演變和簡化,成為了現代漢字中的一個詞語。而在繁體字中,這個詞是以「親祠」的形式保存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不斷演變發展的。據研究,在古代漢字中,有關《親祠》的寫法有多種。比如《說文解字》中記載的一種寫法是「親祠拜」,字形結構相對複雜。而在古代碑刻、銘文等中,也可以看到其他的書寫形式。

例句

1. 弘揚中華文化,我們應該親祠先賢。 2. 他每年都會親祠父母的墓地。 3. 古人崇尚親祠祖先,表達了對尊長的敬意。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親族、祠堂、祭拜、祭祀、親自、祠廟。
近義詞:祭祀、祭拜、參拜、恭敬、敬仰。
反義詞:忽視、放棄、漠視、冷淡、不敬。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