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用兵器在頸項處鈎割首級。《呂氏春秋·知分》:“ 崔杼 不説,直兵造胷,句兵鉤頸。”《後漢書·馮衍傳上》:“内無鉤頸之禍,外無 桃 萊 之利。”
“鈎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解釋
指用兵器在頸項處鈎割首級,常見于古代戰争或刑罰場景。例如《呂氏春秋·知分》記載“崔杼不説,直兵造胷,句兵鉤頸”,描述了用鈎形兵器攻擊頸部的動作。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兵器相關的描述中,強調動作的緻命性與精準性。如《後漢書·馮衍傳上》提到“内無鉤頸之禍”,借指避免被武力威脅的處境。
部分資料(如)提到“鈎頸”可比喻用詭計使人陷入困境,類似捕獵陷阱的意象。例如:“鈎頸如陷阱,使人難以逃脫。” 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或特定語境下的比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呂氏春秋》《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鈎頸》是指物體或動物的頸部曲線呈現出彎曲的形狀。常用來形容某些動物的頸部或某些物體的形狀。在引申意義上,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頸部或某個事物彎曲的形态。
《鈎頸》的部首是鈎(钅),筆畫數為10畫。
《鈎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字。字形中的“鈎”表示物體的彎曲形狀,而“頸”則表示頸部。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物體頸部彎曲的意思。
《鈎頸》的繁體字為「鈎頸」。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特别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狀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古時候,鈎頸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基本上保持了鈎和頸的形态。
1. 他的長頸鹿有着非常明顯的鈎頸。
2. 這個花瓶的鈎頸設計非常獨特。
1. 鈎曲:表示物體或事物呈彎曲的形狀。
2. 曲頸:表示頸部彎曲的形态。
彎頸、彎曲的頸部
直頸、直立的頸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