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握發吐哺。《新唐書·張玄素傳》:“ 周公 資聖人,而握沐吐飱,下白屋,況下 周公 之人哉!”亦省作“ 握沐 ”。 明 胡應麟 《詩薮·國朝下》:“自 北地 、 濟南 以峻峭遇物,古人握沐之風,幾於永絶。”
“握沐吐飱”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曆史典故,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核心典故:
“握發吐哺”源自周公輔政的典故。周公為接待賢士,常“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洗頭時多次握發暫停,吃飯時多次吐出食物),後演化為成語“握沐吐飱”,兩者含義一緻。
簡省用法:
明代胡應麟《詩薮》中曾省稱為“握沐”,如“古人握沐之風,幾於永絕”。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相關曆史評注。
握沐吐飱是一個表示“狼狽不堪”的成語,意指非常困窘或窘迫無助的境地。形容形勢或處境十分糟糕。
握(手):扌(手)+ 欠(欠)+ 叉(叉);共5個筆畫
沐(洗):氵(水)+ 木(木);共8個筆畫
吐(嘔吐):口(口)+ 土(土);共7個筆畫
飱(肥):飠(饣)+ 辰(辰);共10個筆畫
握沐吐飱最初出自《後漢書·楊林傳》,原句為“不暇握沐矣”,意為“連洗澡的時間都沒有”。後來,民間開始使用這個詞來形容處境困難或窘迫。
握沐吐飱的繁體字為「握沐吐飱」。
在古時候,「握沐吐飱」的寫法沒有太大區别。
他在經曆了一系列的失敗後,陷入了握沐吐飱的困境。
握手、握緊、沐浴、吐露、饑腸辘辘
困頓、窘迫、束手無策、窮途末路
如魚得水、處境安逸、逍遙自在、不受拘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