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火捺紋 ”。 廣東 端溪 硯石的一種紋理,稱“火捺紋”。因亦以為品種名。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石語·端石》:“﹝端石﹞凡十餘種,其火捺以紫氣奔而迴礴,又如血暈散開,有若雲霧之氣,或小而圓輪若金錢者。” 清 鈕琇 《觚賸·石言》:“峽石礦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墳’,其石質黯黝不鮮佳者,亦有火捺紋、蕉葉白。”
“火捺”是端硯石中的一種天然紋理,常見于廣東端溪硯石。以下是詳細解釋:
火捺又稱“火捺紋”,因石面呈現類似火焰灼燒或熨鬥燙焦的痕迹而得名,顔色多為紫紅微帶黑色。其紋理具有動态美感,古人形容為“紫氣奔而回礴”,部分紋理聚集成輪狀則稱為“金線”。
火捺是端石中鐵質礦物圍繞黏土碎屑聚集形成的特殊紋理,地質作用使其呈現出火焰蔓延般的視覺效果。
清代《廣東新語》和《觚賸·石言》均記載了火捺紋作為端石的重要特征,并描述其“如血暈散開”“有若雲霧之氣”的獨特美感。
火捺紋的分布與形态直接影響端硯的藝術價值。若金錢火捺位于硯堂中心,則被視為珍貴品種。其質地堅硬,與“蕉葉白”(石質柔軟部分)形成鮮明對比,共同構成端石“剛柔并濟”的特點。
火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主要是形容手法獨特、辣味鮮美的烹饪方式。這種烹饪方法以火力強烈和捺打的動作為特點,以此能夠使食物更加入味。
火(huǒ):部首火,五筆編碼 91111,總筆畫 4。
捺(nà):部首扌,五筆編碼 24342,總筆畫 10。
火捺一詞最早出現在清代,由于其獨特的烹饪方式,很快在美食圈中流傳開來。此後,火捺成為了形容獨特口味的代名詞。
火捺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火 捺」。
在古代,火捺的寫法和現代相同。
1. 這家餐館的招牌菜是用火捺的方式烹制的,非常美味。
2. 這道菜用火捺的手法烹制,讓人垂涎欲滴。
1. 火捺魚
2. 火捺牛肉
3. 火捺雞翅
煨、炖、炒、燒。
生、涼拌、蒸、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