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鲵魚。俗稱娃娃魚。《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五十二裡曰 竹山 …… 丹水 水焉,東南流注于 洛水 ,其中多水玉,多人魚。”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伊水》:“ 伊水 又東北流,注于 洛水 。《廣志》曰:‘鯢魚,聲如小兒嗁,有四足,形如鯪鱧,可以治牛,出 伊水 也。 司馬遷 謂之人魚,故其著《史記》曰, 始皇帝 之葬也,以人魚膏為燭。’ 徐廣 曰:‘人魚,似鮎而四足,即鯢魚也。’”參見“ 人魚膏 ”。
(2).儒艮的别稱。哺乳動物。哺乳時用前肢擁抱幼仔,頭部和胸部露出水面,宛如人在水中遊泳,故稱。
“人魚”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生物學定義和文化傳說兩類:
鲵魚(俗稱娃娃魚)
屬于兩栖動物,因四足形态和類似嬰兒的叫聲得名。《山海經》等古籍記載其“聲如小兒啼”,《水經注》稱其可入藥。
儒艮
海洋哺乳動物,哺乳時前肢抱幼崽,頭部露出水面,形似人類遊泳姿态,故稱“人魚”。主要分布于熱帶海域。
中國神話中的鲛人
古籍稱“泉客”或“泉先”,《山海經》描述其“黥面畫體為鱗采”,傳說能織绡、泣淚成珠,屬水族靈物。
西方人魚形象
歐洲傳說中多為上半身人形、下半身魚尾的神秘生物,如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中的悲劇角色,象征對靈魂與愛情的追求。
日本與東南亞傳說
日本“矶姬”等形象多具危險色彩,東南亞則常将儒艮與神話結合,賦予其守護海洋的象征意義。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傳說或生物學細節,可參考《山海經》《水經注》等古籍,或查閱海洋哺乳動物研究資料。
《人魚》指的是一種傳說中由人類和魚類特性組合而成的生物。它有着上半身是人的特征,下半身則是魚的尾巴。這個詞用來形容一些神話、傳說故事中的奇特生物。
《人魚》一詞可以被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亻”和“魚”。其中,部首“亻”表示人,部首“魚”表示魚類。
它的總筆畫數為11:部首“亻”的筆畫數為2,部首“魚”的筆畫數為9。
《人魚》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話傳說。在多個文化中都存在關于人魚的傳說,比如西方的美人魚故事、東方的寶塔山傳說等。
在繁體字中,人魚的寫法為「人魚」。
在古代漢字中,人魚通常以「亻」作為人的部首,以「魚」表示魚類。
1. 傳說中,人魚是海洋女神的化身。
2. 這幅畫描繪了一個美麗的人魚在海底的生活。
人魚組詞:美人魚、海洋人魚、男人魚。
美人魚
普通人、魚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