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人魚的意思、人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人魚的解釋

(1).即鲵魚。俗稱娃娃魚。《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五十二裡曰 竹山 …… 丹水 水焉,東南流注于 洛水 ,其中多水玉,多人魚。”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伊水》:“ 伊水 又東北流,注于 洛水 。《廣志》曰:‘鯢魚,聲如小兒嗁,有四足,形如鯪鱧,可以治牛,出 伊水 也。 司馬遷 謂之人魚,故其著《史記》曰, 始皇帝 之葬也,以人魚膏為燭。’ 徐廣 曰:‘人魚,似鮎而四足,即鯢魚也。’”參見“ 人魚膏 ”。

(2).儒艮的别稱。哺乳動物。哺乳時用前肢擁抱幼仔,頭部和胸部露出水面,宛如人在水中遊泳,故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人魚是漢語詞彙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傳說生物,其釋義可分為以下層面:

  1. 神話形象

    《漢語大詞典》定義人魚為“人身魚尾的幻想生物”,常見于古代神話與民間傳說,象征海洋的神秘性。例如《山海經·海内南經》提到“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面而魚身”,描述人魚半人半魚的形态。晉代《博物志》載“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魚,泣淚成珠”,強化了其與珍寶相關的文化意象。

  2. 生物原型考據

    部分古籍中的“人魚”指向現實動物。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鱗部》記載:“人魚,即鯢魚……聲如小兒啼”,認為人魚實為鯢(大鲵)或儒艮的拟人化描述。清代《海錯圖》進一步将儒艮稱為“人魚”,因其哺乳時懷抱幼崽的姿态形似人類。

  3. 文學與藝術象征

    人魚在詩詞中常寄托離别相思之情,如李商隱《碧城》詩“鲛人潛織水底居,側身上下隨龍魚”;戲曲《牡丹亭》則以人魚意象隱喻生死界限。現代影視作品中,人魚形象多衍生自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融合東西方傳說元素。

  4. 民俗信仰與禁忌

    沿海漁民傳統中視人魚為海神使者。《閩中海錯疏》記載漁民忌捕人魚,認為其現身預示風浪;嶺南地區則傳說人魚油脂可作長明燈,見于屈大均《廣東新語》。

網絡擴展解釋

“人魚”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生物學定義和文化傳說兩類:

一、生物學定義

  1. 鲵魚(俗稱娃娃魚)
    屬于兩栖動物,因四足形态和類似嬰兒的叫聲得名。《山海經》等古籍記載其“聲如小兒啼”,《水經注》稱其可入藥。

  2. 儒艮
    海洋哺乳動物,哺乳時前肢抱幼崽,頭部露出水面,形似人類遊泳姿态,故稱“人魚”。主要分布于熱帶海域。


二、文化傳說

  1. 中國神話中的鲛人
    古籍稱“泉客”或“泉先”,《山海經》描述其“黥面畫體為鱗采”,傳說能織绡、泣淚成珠,屬水族靈物。

  2. 西方人魚形象
    歐洲傳說中多為上半身人形、下半身魚尾的神秘生物,如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中的悲劇角色,象征對靈魂與愛情的追求。

  3. 日本與東南亞傳說
    日本“矶姬”等形象多具危險色彩,東南亞則常将儒艮與神話結合,賦予其守護海洋的象征意義。


三、文學與語言應用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傳說或生物學細節,可參考《山海經》《水經注》等古籍,或查閱海洋哺乳動物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山爆擊保境悖骜編整貏豸菜苔乘墉臭皮囊除穢布新粗枝大葉膽勇叮當響定執底止鬥姑娘遏訟番舶飯莊改除鋼精昊穹晦湮活蹦活跳箋牍傑儁進求籍死咎谪訣要考詞控送蓮的龍洋路路通命席難心鳥市乾昧祈衈屈厄日晏梢條伸要社肉埘雞石藓手到拿來舒暢秫稭苕霅通間投箠慱慱忘名嫺靡銑鐵銷金窩斜門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