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水庫的意思、十三陵水庫的詳細解釋
十三陵水庫的解釋
在 北京市 昌平縣 境内,因位于 明 十三陵附近,故名。一九五八年建成,主要建築物為攔洪大壩。水庫周圍群山聳翠,有仙人洞等名勝古迹,為京郊著名風景區之一。
詞語分解
- 水庫的解釋 攔洪蓄水和調節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築物,可以利用來灌溉、發電、防洪和養魚。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十:“水庫者,水池也。曰庫者,固之其下,使無受渫也。幂之其上,使無受損也。” 趙樹理 《張來興》:
專業解析
十三陵水庫
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十三陵水庫指位于中國北京市昌平區境内的一座大型人工湖泊水利工程。其名稱由兩部分構成:
- “十三陵”:特指水庫毗鄰的明代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群(明十三陵),為世界文化遺産,象征地域文化标志。
- “水庫”:指通過攔蓄河流(溫榆河支流)形成的人工水域,兼具防洪、灌溉、供水及生态調節功能。
綜合釋義:
十三陵水庫是1958年建成的大型水利樞紐,因地處明十三陵區域而得名。其核心功能為蓄水調控,總庫容約8100萬立方米,有效緩解了北京北部洪澇災害,并為農業灌溉與城市供水提供支持。現已成為集水利功能與文化旅遊于一體的地标,水庫周邊設有教育基地和休閑設施,體現人文與自然的融合。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水庫”定義為“攔蓄河水而成的人工湖”,十三陵水庫依此标準歸類。
- 《北京水利志》:詳載水庫工程數據與防洪效益(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9年)。
- 《明十三陵》:闡釋地域命名淵源(胡漢生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
網絡擴展解釋
十三陵水庫是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一座中型水庫,因鄰近明十三陵而得名。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概況
- 地理位置:坐落于溫榆河支流東沙河上,距北京城區約35公裡,緊鄰明十三陵景區。
- 建設時間:1958年1月21日開工,同年6月30日竣工,僅用160天完成,創造了水利工程奇迹。
- 主要功能:以防洪為主,兼具發電、灌溉、生态調節等綜合用途,總庫容745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5150萬立方米。
二、曆史背景
- 建設背景:1954年毛澤東提出建設需求,旨在解決北京北部農田缺水問題。周恩來總理推動實施,1957年北京市政府正式立項。
- 建設過程:動員40萬軍民參與義務勞動,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曾親臨工地勞動,體現了“人民水利人民建”的精神。
三、工程與景觀
- 主體建築:大壩長627米、高29米,外坡有毛澤東題寫的“十三陵水庫”大字;配套水電站、溢洪道等設施。
- 周邊景觀:群山環繞,有仙人洞、水庫紀念碑、展覽館等景點,現為京郊著名旅遊區。
四、曆史意義
- 時代象征:代表新中國成立初期集體主義精神,湧現“九蘭組”“單臂英雄李士喜”等先進典型。
- 文化價值:兼具水利功能與紅色教育意義,被列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北京市水務局等權威來源(如)。
别人正在浏覽...
凹坑包乘倍屣暢朗癡立出臨除書翠滴當沖打破砂鍋璺到底地境丁匠帝王州凍醪冬衣對角線飛屧風檢俯首聽命改更公非先生館娃宮觚木華山畿回駁柬汰機不可失基底積木雎鸠俊贍局套臘冽兩岐輪睛鼓眼落魄不偶眉峯命祭謀叛暮冬男女老少平朔鉛锷竊統輕舉窮寇勿追詩稱屬路疏罔歲豬窴滅調嘴弄舌鐵心腸無窮無盡嗚悒狹口袋香資脅持蟹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