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水庫的意思、十三陵水庫的詳細解釋
十三陵水庫的解釋
在 北京市 昌平縣 境内,因位于 明 十三陵附近,故名。一九五八年建成,主要建築物為攔洪大壩。水庫周圍群山聳翠,有仙人洞等名勝古迹,為京郊著名風景區之一。
詞語分解
- 水庫的解釋 攔洪蓄水和調節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築物,可以利用來灌溉、發電、防洪和養魚。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十:“水庫者,水池也。曰庫者,固之其下,使無受渫也。幂之其上,使無受損也。” 趙樹理 《張來興》:
網絡擴展解釋
十三陵水庫是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一座中型水庫,因鄰近明十三陵而得名。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概況
- 地理位置:坐落于溫榆河支流東沙河上,距北京城區約35公裡,緊鄰明十三陵景區。
- 建設時間:1958年1月21日開工,同年6月30日竣工,僅用160天完成,創造了水利工程奇迹。
- 主要功能:以防洪為主,兼具發電、灌溉、生态調節等綜合用途,總庫容745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5150萬立方米。
二、曆史背景
- 建設背景:1954年毛澤東提出建設需求,旨在解決北京北部農田缺水問題。周恩來總理推動實施,1957年北京市政府正式立項。
- 建設過程:動員40萬軍民參與義務勞動,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曾親臨工地勞動,體現了“人民水利人民建”的精神。
三、工程與景觀
- 主體建築:大壩長627米、高29米,外坡有毛澤東題寫的“十三陵水庫”大字;配套水電站、溢洪道等設施。
- 周邊景觀:群山環繞,有仙人洞、水庫紀念碑、展覽館等景點,現為京郊著名旅遊區。
四、曆史意義
- 時代象征:代表新中國成立初期集體主義精神,湧現“九蘭組”“單臂英雄李士喜”等先進典型。
- 文化價值:兼具水利功能與紅色教育意義,被列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北京市水務局等權威來源(如)。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十三陵水庫
《十三陵水庫》是一個地名,指的是位于中國北京市昌平區的一個水庫。下面将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十(十字部首,一畫)+ 三(人字部首,四畫)+ 陵(阜字部首,八畫)+ 水(水字部首,四畫)+ 庫(廣字部首,八畫),共計25畫。
來源:《十三陵水庫》這個地名來源于十三陵,即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水庫修建在十三陵的周邊地區,故得名。
繁體:十三陵水庫
古時候漢字寫法:十三陵水庫
例句:這座城市的水源主要來自于十三陵水庫。
組詞:陵墓、水源、水資源
近義詞:十三陵水庫的近義詞可以是陵墓水庫。
反義詞:十三陵水庫的反義詞可以是山巒湖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