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叫映山紅,常綠或落葉灌木。葉卵狀橢圓形。春季開花,花冠闊漏鬥形,紅色,是著名的觀賞植物。 唐 白居易 《雨中赴劉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劉已先去因以四韻寄之》:“最惜杜鵑花爛熳,春風吹盡不同攀。” 明 朱國祯 《湧幢小品·花》:“杜鵑花以二三月杜鵑鳴時開,一名暎山紅,一名紅躑躅……又 上虞 釣臺山 上雙筍石,其頂有杜鵑花,春夏照爛,望之若人立而飾其冠冕者。” 清 黃遵憲 《杜鵑》詩:“杜鵑花下杜鵑啼,苦風凄雨夢亦迷。” 楊朔 《滇池邊上的報春花》:“說起 昆明 的花木,真正别緻。最有名的三種花是茶花、杜鵑花,還有報春花。”
杜鵑花是杜鵑花科杜鵑花屬(學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常綠或落葉灌木的統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多重意涵。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其釋義包含三個維度:
一、植物學定義
作為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的代表物種,杜鵑花葉呈橢圓狀卵形,表面具糙伏毛,花冠漏鬥形,多生于海拔500-1200米的山地疏灌叢。中國植物志數據庫記載,全球杜鵑屬植物超1000種,中國境内分布約570種,集中分布于西南山區。
二、詞源文化
其名稱源于古代傳說,《本草綱目》引《四川志》載:"望帝杜宇化為杜鵑鳥,啼血染紅山花",故将此類紅花統稱杜鵑花。唐代詩人白居易"杜鵑啼時花撲撲"的詩句(《山石榴寄元九》),印證了花鳥同名現象的文化淵源。
三、象征意涵
在民俗文化中,杜鵑花被賦予"思歸"的意象,與遊子懷鄉之情産生關聯。明代《群芳譜》稱其"映山而紅,遊子睹之凄然",清代《花鏡》更将白杜鵑列為"斷腸花"。現代植物學研究則揭示其生态價值,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數據顯示,杜鵑灌叢對水土保持貢獻率達23%以上。
注:引文來源1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官網,來源2為中醫藥古籍數據庫,來源3為國家林業局公開報告。
杜鵑花是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的統稱,常綠或落葉灌木,别名映山紅、山石榴、山踯躅等。以下為詳細解釋:
形态特征
株高2-5米,分枝多而纖細,葉革質呈卵狀橢圓形,常集生枝端。花2-6朵簇生枝頂,花冠闊漏鬥形或鐘形,花色豐富,包括紅色、粉色、白色、紫色等。果實為卵球形蒴果。
品種多樣性
全球約有900餘種,分布于亞洲、歐洲和北美。中國是主要原産地,有530餘種,包含低矮貼地的小灌木和高大喬木。
名稱由來
源于“杜鵑啼血”傳說:古蜀國君主杜宇(號望帝)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血染紅山花,故稱“杜鵑花”。唐代詩人成彥雄曾以“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描述此典故。
象征意義
位列中國十大名花,象征熱烈、美好生活及革命勝利。其花期與杜鵑鳥啼鳴時節重疊,成為詩詞中常見的意象。
若需進一步了解分布或具體品種,可查閱植物學圖鑒或相關文獻來源。
桉樹卑身屈體别幹避花骢乘城塵外蟲霜牀單川光村砧當午道民蹈用調滑東丹椴樹渡海方骖并路發癬逢衣淺帶氛想勾幹诟怒官局果子酒後兒懷甎荒急火烏見哀交惡截發剉稾鯨目谲而不正雷馳冽香樓陰盧秦鹿視麻核桃妙語連珠靡貴膩滞偏藝搶水弱才三踴上吊深拗誓帶銅梗汪古部萬向節,萬向接頭煨燼惟惟物以類聚鮮新小海唱宵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