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闆印刷。舊謂出版印行。 明 王廷相 《刻<齊民要術>序》:“侍禦 鈞陽 馬公 直卿 按治 湖 湘 ,獲古善本,閲之,喟然曰:‘此王政之實也。’乃命刻梓範民。” 明 劉剛 《<日損齋筆記>後序》:“所著有詩文三十三卷,《義烏志》七卷,并以刻梓流布於士林間。”
“刻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刻梓”原指刻闆印刷工藝,特指古代用梓木雕刻印版進行印刷的過程,後引申為出版印行的統稱。其中“刻”指雕刻印版,“梓”為木質堅硬的梓樹,是古代制作印版的常用材料。
明代文獻中多次出現該詞,例如:
部分資料(如)提到其可比喻對事物的深刻理解或技藝精湛,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該詞現已不常用,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中,用于描述傳統印刷技術或出版行為。英文可譯為“woodblock printing”或“publishing”。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明代文獻原文或印刷史相關研究。
刻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刀”和“木”,筆畫總數為12。具體拆分如下:
刀(一)+木(四)+刀(一)+木(四)= 刻(十)+梓(二)
刻梓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出自于《詩經·魏風·伐檀》:“彼伐檀兮斬株丁,未見君子兮刻其梓。”其中的“刻梓”表示刻寫個人名字在梓木上,作為一種象征。從此,刻梓逐漸被用來指代刻劃姓名或個人記號的行為。
刻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刻梓」,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刻梓的寫法并不是現在的樣子,而是使用更加複雜的筆畫和結構。這個字在古代的寫法用到的古文體是“隸書”。例如,刻梓的古代漢字寫法為「戉梓」。
以下是刻梓這個詞在句子中的例句:
1. 他在梓木上刻梓,展示了他對家族的尊重。
2. 我們每年都會刻梓新年願望,希望能實現。
與刻梓相關的組詞有:“刻字”、“刻闆”、“刻畫”等。
與刻梓相近的詞彙有:“刻印”、“雕刻”、“刻薄”。
與刻梓相反的詞彙有:“抹去”、“擦除”、“消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