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昏眊的意思、昏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昏眊的解釋

(1).眼睛昏花。 唐 柳宗元 《與蕭翰林俛書》:“居蠻夷中久,慣習炎毒,昏眊重膇,意以為常。” 宋 歐陽修 《謝賜<漢書>表》:“臣兩目昏眊,雖嗟執卷之已艱,十襲珍藏,但誓傳家而永寶。”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文獻》:“ 文恪 于暮年眼昏眊,不能作。” 茅盾 《色盲》五:“正是這顆心的撞擊,使他全身的血液騷擾不甯,使他的神經混亂,使他的眼睛昏眊。”

(2).同“ 昏耄 ”。老邁。 元 白樸 《梧桐雨》第二折:“如今 明皇 年已昏眊, 楊國忠 、 李林甫 播弄朝政。”

(3).同“ 昏耄 ”。昏聩;糊塗。《宋史·魏琰傳》:“﹝ 琰 ﹞晚昏眊,縱私人亂法,日笞撲無罪吏卒。” 明 朱鼎 《玉鏡台記·王敦反》:“朝廷昏眊縱姦謀,淹棄吾曹如寇讎。”《紅樓夢》第五九回:“那婆子本是愚夯之人,兼之年邁昏眊,惟利是命,一概情面不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昏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視力模糊
    指眼睛昏花、視物不清。例如唐代柳宗元在《與蕭翰林俛書》中描述因久居南方濕熱之地導緻“昏眊重膇”,即因身體不適引發的視覺模糊()。

  2. 年老糊塗或昏聩
    形容因年老而神智不清、行事糊塗。如《宋史·魏瓘傳》提到其晚年“昏眊,縱私人亂法”,指因年老昏聩而縱容下屬違法()。明代朱鼎《玉鏡台記》中“朝廷昏眊縱奸謀”亦指當權者昏庸不明()。

二、關聯詞義

三、使用場景

多見于古籍,描述生理性視力衰退或批判性語境(如指責當權者昏庸)。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文言作品或曆史文獻。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如“昏昏浩浩”)或詩句,可參考來源網頁的擴展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昏眊

昏眊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昏和眊兩個字。昏字的部首是日,眊字的部首是目。

昏字的筆畫數是9畫,眊字的筆畫數是8畫。

昏眊的來源較為複雜,可以追溯到《史記·貨殖列傳》中的記載。《貨殖列傳》記載了昏眊作為一種表現狀态的動詞,意為眼睛迷糊、視線模糊不清。後來演變為形容人精神狀态不佳或目光無神的形容詞。

在繁體字中,昏眊的寫法仍然是昏眊。

在古時候,昏字的寫法是晖、昏。眊字的寫法是霿、汨。

一些關于昏眊的例句:

1. 他眼睛昏眊的站在那裡,完全沒有了生氣。

2. 她經過一整天的思考,感覺頭腦昏眊,沒有任何頭緒。

3. 這處景色實在太美,讓人看得有些昏眊。

一些與昏眊相關的詞語:

組詞:昏天、昏庸、昏黃、眊眊、迷昏。

近義詞:迷糊、困惑、恍惚。

反義詞:清晰、明亮、明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