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oop to conquer;firm resolve in danger to wipe out a national humiliation] 身卧于柴薪,口嘗着苦膽。比喻發奮磨砺,時刻不忘雪恥
此臣子痛心切骨,卧薪嘗膽,宜思所以報也。——《宋史·胡宏傳》
越勾踐卧薪嘗膽欲報 吳。——《吳越春秋》
春秋 時, 越王 勾踐 戰敗,為 吳 所執,既放還,欲報 吳 仇,苦身焦思,置膽于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 會稽 敗辱之恥。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卧薪事不知所出。後用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不敢安逸之典。 宋 蘇轼 《拟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宋史·胡寅傳》:“太上皇劫制於強敵,生往死歸,此臣子痛心切骨,卧薪嘗膽,宜思所以為報也。” 明 張鳳翼 《灌園記·齊王拒谏》:“他那裡卧薪嘗膽勤修政,我這裡宴安鴆毒不思省,兵馬臨城待怎生?”《胭脂血彈詞》第七回:“我則是,濟河焚舟求雪恥,你須将,卧薪嘗膽勵君王。” ********* 《國民之薪膽》:“其外交黑幕之風雲,以錮封於秘密之鍵,無從窺其奧藴,即此已足為吾民未來二十年卧薪嘗膽之資。”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卧薪嘗膽漢語 快速查詢。
“卧薪嘗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勵志成語,其含義與曆史典故密切相關,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釋:
該成語字面意為“睡在柴草上,口嘗苦膽”,比喻刻苦自勵、發憤圖強,尤其用于形容忍辱負重後奮發圖強的精神()。其核心内涵是通過自我激勵實現目标,常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哲學思想關聯。
源自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複國的故事():
該成語強調自我約束與目标堅持的結合,其精神内核可概括為:
若需進一步了解勾踐複國的具體策略,可查閱《史記》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卧薪嘗膽》是一個典故,意指在刻骨銘心的記憶中反思過去的失敗經驗,以便在未來實現自己的目标。這個成語一共有13個筆畫,可以拆分為“卧”、“薪”、“嘗”和“膽”四個部首。
這個成語來源于《戰國策·楚策一》中的故事。公元前284年,楚國後來居上,打敗了正處于鼎盛時期的齊國。秦國想借機乘虛而入,出兵攻打楚國。但楚國的君主楚莊王通過修補邊防、加強軍備等措施,成功抵禦了秦國的進攻。楚莊王為了鼓勵士氣,割掉自己的膝上肉糜,就地栽種了薪柴,宣稱隻有在這根薪柴燒成灰時,才能複仇。這個舉動震動了整個楚國,也表達了楚莊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
卧薪嘗膽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仍然是“卧薪嘗膽”。
在古時候,卧薪嘗膽的漢字寫法稍有變化。其中“薪”字在古籍中也有“薪柴”的寫法。而“卧”字的上部古代寫法為“臣”,表示卧在地上的意思。“嘗”字的古代寫法是“舌”加上口字旁。
以下是一些使用卧薪嘗膽這個成語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卧薪嘗膽相關的詞語:
以上就是關于《卧薪嘗膽》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