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漸進貌。 元 揭傒斯 《送李都事赴湖廣省幕》詩:“駸尋國多故,災異周八埏。” 明 劉基 《次韻石未公題桃源卷》:“似此情懷良匪惡,何嗟歲月去駸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歲日駸尋,不覺又得四卷, 孫樹馨 録為一帙,題曰《槐西雜志》。”
“骎尋”是一個文言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骎尋(qīn xún)表示漸進、逐漸發展的狀态,常用來形容時間流逝、事物演變或情感積累的過程。
“骎尋”多用于古典詩文,現代漢語較少使用,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漸進”的核心含義。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文學典籍。
骎尋(qīn xú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骎”和“尋”兩個部分組成。
骎(qīn)是一個獨體字,由“馬”和“即”兩個部首組成。它筆畫總數為12畫,拆分部首為馬、即,五筆輸入法編碼為UCRK,部首筆畫為3、7。骎的繁體寫法為騇。
尋(xún)是一個常用漢字,由“宀”和“川”兩個部首構成,一共有7個筆畫。它的拼音為xún,五筆輸入法編碼為ONGJ。尋的繁體寫法為尋。
骎尋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它在現代漢語中并沒有常見的使用。可能是古代的個人創編詞語或字典中的特殊字詞。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骎尋的組詞和用法可能較為有限。作為一個不常用的詞語,很難找到相關的例句、近義詞和反義詞。
總結來說,骎尋是一個較為罕見的詞語,它的意思不太明确,可以采用自己的想象來理解。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獨立字,骎是個體字,尋是常用字,但在現代漢語中并沒有常見的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