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餓死。 唐 張廷珪 《請河北遭旱澇州準式折免表》:“天災所降,年穀莫登,在於貧弱,或至殍殣。”
(2).指餓死的人。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一》:“ 皇佑 二年, 吳 中大饑,殍殣枕路。”《明史·五行志三》:“赤地千裡,殍殣載道。”
殍殣是漢語中表示因饑餓而死亡或餓死者的複合詞,具有強烈的曆史與文化意涵,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殍(piǎo)
《說文解字》釋為“餓死也”,本義指餓死或因饑餓倒斃。《玉篇·歹部》進一步注解:“殍,餓死也。”其字形從“歹”(殘骨),直觀體現死亡意象。
例:宋代《廣韻》:“殍,餓死。”
殣(jìn)
《說文解字》釋為“道中死人,人所覆也”,指路邊無人掩埋的屍骸,引申為餓死者。《爾雅·釋天》注:“道冢曰殣。”強調屍骨暴露于野的狀态。
例:《左傳·昭公三年》“道殣相望”,杜預注:“餓死為殣。”
核心含義:
指因饑荒餓死之人,或屍體無人收葬的慘狀,常與大規模災荒關聯。
例:《資治通鑒·唐紀》載“關東大饑,殍殣蔽地”,描述餓殍遍野的景象。
引申義:
象征社會動蕩與民生疾苦,如《詩經·小雅·苕之華》“人可以食,鮮可以飽”,鄭玄箋以“殍殣”喻饑馑之甚。
古代典籍:
近現代辭書: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明确釋義:“殍殣,餓死的人;餓死。”
餓莩(è piǎo):同“餓殍”,如《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饑色,野有餓莩。”
轉屍:指棄置路旁的屍體,見《淮南子·主術訓》。
豐稔(fēng rěn):豐收之年,如《後漢書·法雄傳》“谷稼豐稔”。
(注: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平台查閱,現代辭書建議參考權威出版社紙質或官方電子版本。)
“殍殣”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通常與饑荒、死亡相關。根據詞義拆分解釋:
殍(piǎo)
指因饑餓而倒斃的人,即“餓死的人”。例如成語“餓殍遍野”,形容災荒時餓死者的屍體遍布荒野的景象。
殣(jìn)
本義為“掩埋”,引申為“餓死”或“餓死的人”。如《左傳·昭公二年》中“道殣相望”,即指道路上餓死的人接連不斷。
組合意義
“殍殣”可理解為因饑荒而死亡或餓殍遍地的慘狀,屬于同義複詞,強調饑餓導緻的災難性後果。兩字連用常見于古籍中,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
使用建議
若在古籍中遇到此詞,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指代(如死亡人數、災情程度等)。由于該詞生僻,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訓诂學資料以獲取更精準的釋義。
八鸾寶寘備嘗邠風兵馬兵伍不見得猜察怅怳常來常往出任楚薮阨窘風品分身焚灼黼黻文章桂旗漢大心實含嚼悍虐亨醢何謂盒子菜惠存鍵閉膠粘景曜浸使緊着空僞理尚髦節盟軍鬧米湯納征耦人蓬室平權青陸窮歲诠叙上去申發慎舉十冬臘月首問制爽當水險瑣甲台相題榜蹄齧童頑外傅污附武宮無憀賴閑話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