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餓死。 唐 張廷珪 《請河北遭旱澇州準式折免表》:“天災所降,年穀莫登,在於貧弱,或至殍殣。”
(2).指餓死的人。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一》:“ 皇佑 二年, 吳 中大饑,殍殣枕路。”《明史·五行志三》:“赤地千裡,殍殣載道。”
“殍殣”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通常與饑荒、死亡相關。根據詞義拆分解釋:
殍(piǎo)
指因饑餓而倒斃的人,即“餓死的人”。例如成語“餓殍遍野”,形容災荒時餓死者的屍體遍布荒野的景象。
殣(jìn)
本義為“掩埋”,引申為“餓死”或“餓死的人”。如《左傳·昭公二年》中“道殣相望”,即指道路上餓死的人接連不斷。
組合意義
“殍殣”可理解為因饑荒而死亡或餓殍遍地的慘狀,屬于同義複詞,強調饑餓導緻的災難性後果。兩字連用常見于古籍中,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
使用建議
若在古籍中遇到此詞,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指代(如死亡人數、災情程度等)。由于該詞生僻,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訓诂學資料以獲取更精準的釋義。
殍殣(pǎo jìn)是一個包含兩個漢字的詞語。其中,“殍”由“殳”和“殍”兩個部首組成,“殣”由“歹”和“止”兩個部首組成。
“殍”的拆分部首是“殳”和“殍”,其中,“殳”表示兵器,“殍”表示*********的人,意義為戰敗被殺。它的拼音是piǎo。
“殣”的拆分部首是“歹”和“止”,其中,“歹”表示死亡,“止”表示停止。它的拼音是jìn。
《殍殣》是一部關于戰争和死亡的小說的名字,通過描述戰争中的傷亡和死亡,表達了對于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在繁體字中,其寫法為“殍殣”,與簡體字沒有區别。這是因為在簡化字改革中,沒有對這個詞的字形進行改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是根據現有的資料,我們無法得知《殍殣》在古代的具體寫法。
以下是對《殍殣》這個詞語的例句:
1. 這本小說以《殍殣》為題,深入探讨了戰争的無情和人性的複雜性。
2. 他在戰場上經曆了無數次《殍殣》的場景,深深地感受到了戰争的殘酷。
以下是與《殍殣》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殍亡、消殍、殣告
近義詞:戰争、殺戮、死亡
反義詞:生存、和平、生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