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筆畫出勾或點,以示要删除或修改。《魏書·司馬昌明傳》:“ 溫 自歸寝疾,諷求備物九錫。 謝安 已令吏部郎 袁彥伯 撰策文;文成, 安 輒勾點,令更治改。”
“勾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均屬于較為專業的書面用語:
指在文稿或書籍上标記出需要修改、删除或特别注意的内容,類似于“批點”“圈改”。
指古代校勘書籍時使用的一種特定标記符號,用于指示文字的錯誤、增補或删除。
“勾點”一詞現代日常使用頻率不高,主要出現在文獻整理、古籍研究、出版編輯等專業領域。其核心概念均圍繞對文本進行标記以指示修改或勘誤。在具體語境中需結合其動詞(動作)或名詞(符號)屬性理解。
“勾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勾點”指用筆畫出勾(✓)或點(·)的标記,主要用于表示對文字内容的删除或修改。這一行為常見于文稿批注、校對等場景。
最早見于《魏書·司馬昌明傳》的記載:東晉權臣桓溫病重時,謝安命袁宏撰寫加封九錫的文書,成文後謝安親自“勾點”修改,最終改動内容以拖延時間。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魏書》相關章節或文學作品中比喻性表達。
爆花比肩而事草頭露朝衙宸傳初令大故傎倒動心封資修奮逸高姿歌舟何勞鴻翥渾粹賤誕茭草交鈔進供救苦齋狷傲君子拷綢坑穽課役老懷留牍露鹄末功牧民南朝凝盼篣格跑氣跑青彭李洽友輕荑清資期求奇異人等人文主義軟裘快馬三尺童蒙稍殺拾物菽粟四伐所難桃茢倜踼捖摩未艾維藩無裡絃吹鄉誼席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