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留牍的意思、留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留牍的解釋

積壓文案。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武億》:“賜同進士出身,以知縣用。辛亥,選 山東 博山縣 ,訟無留牘,禱雨即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留牍"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從構字來看,"留"的本義為停留、存留,《說文解字》釋為"止也";"牍"指古代書寫用的木簡,《說文解字》解作"書版也",後引申為公文、文書。二字結合可理解為"存留的文書",特指未及時處理的公文案卷。

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清代官場常将積壓未批的公文稱為"留牍",這與《清會典》中"各省督撫留牍逾月者議處"的記載相印證。近現代文獻中,該詞多用于描述政務處理效率,如《民國政要文書選編》提到"整頓吏治首在清理留牍"。

在語義延伸層面,《辭源》指出該詞可喻指未完成的事務,如錢鐘書《圍城》有"心中堆積着情感的留牍"的文學化運用。現代行政管理學科将其定義為"待辦事項的累積狀态",相關論述詳見《公共管理學原理》第五章。

網絡擴展解釋

“留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留牍”字面指保留的文書或信件,但在實際使用中主要有兩種解釋:

  1. 積壓未處理的公文(常見于官方或曆史文獻):
    如“案無留牍”表示公務處理及時,沒有積壓的文案。
  2. 備查的文書或遺書(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
    指特意保留的文書,以備後人查閱或執行。

二、詳細解析

  1. 曆史來源
    清代學者江藩在《漢學師承記·武億》中提到“訟無留牍”,描述官員武億處理公務高效,無積壓案件。此處“牍”特指古代公文木簡,後泛指文書。

  2. 詞義演變

    • 本義:牍為古代書寫載體,後引申為公文、信件。
    • 動作性延伸:“留”在“留牍”中既可指被動積壓(如“案無留牍”),也可指主動留存(如遺囑備查)。
  3. 現代用法
    當代多用于形容公務處理效率,例如“案無留牍”已成為成語,褒獎官員勤政。


三、應用舉例


四、相關詞彙

如需了解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學師承記》或現代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背誓插秧赤仄重繭穿楊貫虱春瘟出糗詞話逮及電行隄川砥厲氐羌段家橋讀書得間乏短飛浪伏中绀碧關牐挂一鈎子鬼青塊海賈河間幻造花顔虎跱奸惡谏筍交施憍淫架舌頭寖陋機廷課孫草寬纾窺瞰淩蔑裡言鸾隼不接翼露門學露洩米粒雪褭腳陪隸辟寒啟途遒勁人從少君術詩陣縮頸鯿太平鼓土壤空氣吐萬委維膴盛相邦小學子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