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茭艸 ”。1.菰的别名。 顧張思 《土風錄》卷四引《祥符圖經》:“菰, 江 南人呼為茭艸,又謂之茭白。”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八·菰》。
(2).作飼料的幹草。
茭草,學名Zizania latifolia,是禾本科菰屬的一種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栽培與利用曆史。其名稱與特性在漢語詞典及典籍中有明确記載,具體釋義如下:
字義解析
據《說文解字》記載,“茭”本義指幹草或喂牲口的草料,後特指菰的嫩莖。而“茭草”作為複合詞,專指菰的植株整體。《康熙字典》引《爾雅》稱“蘧蔬似土菌,生菰草中”,印證其與菰的關聯性。
植物學特征
茭草莖稈高大,可達2米,葉片長披針形,基部常因黑粉菌寄生而膨大成肉質莖(即茭白)。《中國植物志》描述其“圓錐花序大型,小穗單性”,雌雄同株,多生于湖泊、河溝等淺水環境。
古代糧食作物
茭草在先秦時期為“六谷”之一,《周禮·天官》載“凡王之饋…稻、黍、稷、粱、麥、茭”,其種子“菰米”(雕胡米)是重要食糧。唐代杜甫詩中“波漂菰米沉雲黑”即指此物。
經濟價值轉型
宋以後因黑粉菌寄生普遍,茭白逐漸成為主要食用部分。明代《本草綱目》稱:“菰根…春末生白茅如筍,即菰菜也,俗呼茭白”,記錄其從谷物向蔬菜的演變。
食用與藥用價值
茭白富含氨基酸與膳食纖維,是江南特色蔬菜。《中華本草》載其莖“甘寒無毒,解熱毒、除煩渴”,根莖(菰根)可入藥治消渴、燙傷。
生态修複功能
茭草根系可吸附水體氮磷污染物,被《中國濕地植被》列為濕地修複物種,對富營養化水域有淨化作用。
古詩詞中茭草常象征水鄉景緻,如李白“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因地域差異,民間有“菰筍”“茭筍”“高筍”等别稱,反映其形态特征與食用方式。
茭草是由谷物演變為蔬菜的特有水生植物,兼具食用、藥用及生态價值。其名稱演變與用途轉化,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代農業智慧與自然資源的互動關系,在漢語文化中承載着獨特的物質與精神内涵。
參考來源
“茭草”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iāo cǎo,結構為上下組合。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菰的别名
茭草是水生植物“菰”的别稱,菰的嫩莖被黑粉菌寄生後會膨大,形成可食用的“茭白”(江南地區俗稱)。這一釋義在《本草綱目·草八·菰》等古籍中有記載。
作飼料的幹草
茭草也指曬幹後用于喂養牲畜的草料,常見于農業語境中。
按兵不舉慠慢八方呼應寶繪汴宮才恰參聖蹅狗屎昌基常平錢谄慢誠意陳酒赤淋淋大悲咒大氣逆輻射低迷棟撓惇慎風和日美扶戴覆席高空槽拱高怪怖寒喧賀雨慧聽假喻戒行記録金題玉躞緊着隽材巨著苛察硿礲連鏁鄰私龍炯梅落門下史南牧弄酒欺變青淺麴餅榮貴容聲軟揣三藏穑事適分收簇蜩範同期無足輕重小肚雞腸小弱下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