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憑借;倚仗。《舊五代史·僭僞傳三·王建》:“ 茂貞 雖常才,然名望宿素,與 朱公 力争不足,守境有餘。 韓生 所謂入為扞蔽、出為席藉是也。”
“席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席藉(拼音:xí jiè)意為“憑借;倚仗”,常用于描述依靠某種力量或條件達成目的。例如《舊五代史·僭僞傳三·王建》中提到的“出為席藉”,即指對外依靠某種勢力作為支撐。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例如:
“韓生所謂入為扞蔽、出為席藉是也。”
(意為:對内作為屏障,對外則倚仗他方勢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舊五代史》原文或古漢語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席藉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和“⺲”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2畫。它的原始形态屬于繁體漢字,簡化後的常用寫法為“藉”。這個詞既可以作為動詞使用,也可以作為名詞。
作為動詞,席藉的意思是用草、用布等鋪在地上當座位。比喻借助某種物品或手段來獲得支持或依靠。作為名詞,席藉指的是座位、床鋪等或借助某樣物品獲得的支持或幫助。
席藉拆解部首為“⼭”和“⺲”,其中“⼭”代表“山”,偏旁字形來源于描摹山的形狀。而“⺲”則代表“艸”(草),象征着植物的本義。總共有12畫。
席藉這個詞的詞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它的繁體字形式是由“蓺”和“皀”組成。而繁體字“蓺”源自于“藥”字,也就是“藥”的意思;“皀”則是由“⺄”和“白”組成,表示“裁剪”的意思。在漢字演變過程中,這兩個字合并成了現在的繁體字“席藉”。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漢字進一步簡化,簡體字寫法也變成了“藉”。
繁體字“席藉”寫作“蓺皀”。
在古代,席藉的漢字寫法為“蓺皀”。
1. 他在地上席藉着,聆聽着大自然的聲音。
2. 通過席藉着家人的支持,他順利完成了自己的學業。
席位、課桌席椅、草席、藉口、借藉、借以、藉助、藉由。
借助、借以、倚仗、倚靠。
擯棄、拒絕、不需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