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資的意思、清資的詳細解釋
清資的解釋
魏 晉 至 唐 時多由士族擔任的清貴官職。《北史·宋遊道傳》:“出州入省,歷忝清資,而長惡不悛,曾無忌諱。” 五代 齊己 《寄朱拾遺》詩:“滄海期仍晚,清資路漸高。” 宋 王谠 《唐語林·豪爽》:“舊制,大理寺官初上,召寺僚或在朝五品以上清資保識。”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五節:“ 唐 制,士族稱為清流,作官稱為清資官。”
詞語分解
- 清的解釋 清 ī 水或其他液體、氣體純淨透明,沒有混雜的東西,與“濁”相對:清水。清泉。清流(a.澄澈的水流,如“一股清清”;b.舊時指負有名望,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清澈。清碧。清朗。清新。清醇。月白
- 資的解釋 資 (資) ī 財物,錢財:資源。物資。資財。資金。資費。資料。工資。川資(路費)。 經營工商業的本錢和財産:資本。外資。獨資。合資。資方。 供給,幫助:資助。資送。資敵。可資借鑒。 智慧能力:資質。
網絡擴展解釋
“清資”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出現在魏晉至唐代的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拼音:qīng zī
注音:ㄑㄧㄥ ㄗ
含義:指魏晉至唐代由士族(門閥貴族)擔任的清貴官職。這類官職通常具備以下特點:
- 社會地位高:職位多與文化、禮儀、教育等“清流”事務相關,如秘書監、國子監等。
- 士族壟斷:主要由門閥士族擔任,體現當時“士庶有别”的社會分層。
- 職權較輕:相較于實際政務官職(如地方刺史),更注重名望而非實權。
二、來源解析
-
詞義構成:
- “清”:象征高潔、雅緻,與“濁”(指庶務或低層官職)相對。
- “資”:指資格或職位,強調官職的選拔标準。
-
曆史背景:
-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下,士族通過門第直接獲得清資官,形成“上品無寒門”的局面。
- 唐代:科舉制興起後,清資官逐漸向科舉進士開放,但士族仍占優勢(如《唐語林》記載大理寺官需五品以上“清資”保薦)。
三、文獻例證
- 《北史·宋遊道傳》:“出州入省,歷忝清資。”(指宋遊道曆任多個清貴官職)
- 五代·齊己《寄朱拾遺》:“清資路漸高。”(形容友人仕途升遷至清貴職位)
- 範文瀾《中國通史》:唐代士族被稱為“清流”,其官職稱“清資官”。
四、相關概念
- 清流:與“濁流”相對,指士族階層及他們推崇的文化傳統。
- 濁官:指處理財政、軍事等實務的職位,多由寒門或庶族擔任。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官職類型或曆史案例,可參考《中國通史》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清資
清資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清潔財富或潔淨資産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清資的結構是由“水”和“貝”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8個筆畫。
來源
《清資》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禮記·曲禮上》。在其中有一句話:“故薪資既鮮,程問權汙。”這裡的“薪資”指的是清潔的財産。
繁體
《清資》的繁體字為「淸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而《清資》一詞的古漢字寫法為「淸資」。
例句
1. 網絡安全是企業保障清資的重要措施之一。
2. 污染控制是維護清資環境的關鍵。
組詞
清財、資産清、清潔資金
近義詞
純淨資産、無污染財富、潔淨財産
反義詞
髒資、污染財富、不潔淨資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