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君子的意思、君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君子的解釋

(1) [gentleman]∶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

彼君子兮。——《詩·魏風·伐檀》

君子不齒。——唐· 韓愈《師說》

君子寡欲。——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多欲。

(2) [a man of noble character]∶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有不戰。——《孟子·公孫丑下》

君子博學。——《荀子·勸學》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對别人的尊稱 [honorific title to thers]

君子書叙。——唐· 李朝威《柳毅傳》

君子登山。——明· 顧炎武《複庵記》

同社諸君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君子之後。——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詳細解釋

(1).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常與“小人”或“野人”對舉。《詩·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淮南子·說林訓》:“農夫勞而君子養焉。” 高誘 注:“君子,國君。”

(2).泛指才德出衆的人。《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 漢 班固 《白6*虎通·號》:“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 宋 王安石 《君子齋記》:“故天下之有德,通謂之君子。” 清 方文 《石橋懷與治》詩:“昔年居南邨,蔔隣近君子。”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我想世界上的人,也不能就分做兩群:說這群是好,那群是壞;這群君子,那群小人。”

(3).舊時妻對夫之稱。《詩·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進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 李賢 注:“君子,謂夫也。” 唐 李白 《古風》之二七:“焉得偶君子,共乘雙飛鸞。” 清 孫枝蔚 《采蓮曲》之一:“妾采蓮,采蓮寄君子。”

(4).指 春秋 越國 的君子軍。《國語·吳語》:“﹝ 越王 ﹞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 韋昭 注:“私卒君子,王所親近有志行者,猶 吳 所謂賢良, 齊 所謂士。”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被擒》:“ 越王 親率兕甲十萬,君子六千,直渡 太湖 。”參見“ 君子軍 ”。

(5).對人的尊稱。猶言先生。《太平廣記》卷四一九引 唐 李朝威 《異聞錄·柳毅》:“夫人泣謂 毅 曰:‘骨肉受君子深恩,恨不得展媿戴,遂至睽别。’”《武王伐纣平話》卷中:“ 姜尚 問曰:‘君子,爾何姓?’” 元 李壽卿 《伍員吹6*箫》第三折:“君子,你這等一個人,可被那厮欺負,我好是不平也。” 清 李漁 《蜃中樓·雙訂》:“我姊妹出來已久,恐家慈見疑,如今要返深閨,君子,請回去罷。”

(6).美酒。《類說》卷四三引 唐 皇甫松 《醉鄉日月》:“凡酒……以家醪糯觴醉人者為君子。”

(7).竹之雅號。 宋 蘇轍 《林筍複生》詩:“偶然雷雨一尺深,知為南園衆君子。”參見“ 君子竹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君子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君子”是漢語中承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根據《漢語大詞典》的定義,“君”本義為執權柄者,“子”為尊稱,二字合指“德才兼備、行為合乎禮法之人”。其内涵可從三方面闡釋:

一、詞源與演變

《說文解字》釋“君”為“尊也,從尹口”,甲骨文象形為手持權杖發號施令者,後引申為道德表率。先秦文獻如《論語》提及“君子”達107次,特指“仁、義、禮、智、信兼備者”,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裡仁》)。漢代《白虎通義》将“君子”定義為“通天地人三才之道者”。

二、核心内涵

  1. 道德準則:以《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為代表,強調剛毅進取;
  2. 行為規範:如《禮記·玉藻》“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以佩玉象征德行無瑕;
  3. 社會擔當:孟子提出“君子有三樂”,首重“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的家庭責任。

三、現代語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概括為“品德高尚、言行端正之人”,既保留傳統道德屬性,亦擴展至現代公民素養。如《人民日報》曾評述:“新時代君子精神,當涵養誠信守約、敬業奉獻之品格。”

該詞義演變貫穿三千年漢語史,其跨時代生命力的核心在于對理想人格的持續建構,這一過程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中有系統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君子”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其核心演變體現了從社會地位到道德品質的延伸。根據多個來源的綜合解讀,具體可從以下四方面理解:

一、核心定義

  1. 道德典範:指人格高尚、品德兼優之人,如《愛蓮說》稱蓮為"花之君子"()。孔子強調"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認為仁德是君子的根本标準。
  2. 曆史演變:先秦時期主要指"統治者/貴族",如《詩經》"彼君子兮"指發號施令的治理者(),後經儒家思想發展,逐漸側重道德内涵()。

二、具體特征 •德行标準:需具備仁、義、禮、智、信等品質,行事以義為本、以信為終() •行為準則:周容《芋老人傳》等文獻記載,君子應"終日乾乾"保持勤勉,"慎獨"且"讷于言而敏于行"()

三、擴展含義

  1. 社會關系:可作尊稱(類似"先生"),或妻子對丈夫的稱謂()
  2. 特殊指代:春秋越國"君子軍"等曆史特例

四、對比概念 常與"小人"對應,如《論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但需注意古代"小人"原指平民,後衍生道德貶義()。

建議參考(搜狗百科)和(德行解析)獲取更詳盡的經典文獻引用及曆史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版簿碧煙殘軀察舉龀髫赤躶從官寸飙當局者迷當原釣璜公防禦貴兆國喜國制宏圖皎潔佳什精純錦筝集義開匮浪子回頭金不換累累連莖靈陽靈蹤镂甲艛艦毛手毛腳拏空膨脹片月樸實無華鋪滕七端八正輕手輕腳青烏秋聽欺壓犬禍人物肖像戎昭軟香溫玉紗布食不暇飽食單順情朔旦曙天死驢坍江天作之合缇幕通傳退貨囤積王風憲役諧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