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早衙。舊時官府早上卯時坐衙治事,故稱“朝衙”。 唐 白居易 《城上》詩:“城上鼕鼕鼓,朝衙復晚衙。”
“朝衙”是古代中國官府行政制度中的特定時間概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朝衙”(拼音:cháo yá)指舊時官府在卯時(早晨5點至7點)進行的早間辦公活動,即官員升堂處理政務的時段,與“晚衙”(下午辦公)形成對應。
古代官府實行“兩衙制”: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城上》詩中提到:“城上鼕鼕鼓,朝衙復晚衙”,通過鼓聲描述官府早晚辦公的規律性。
部分資料将“朝衙”泛化為朝廷/官府的代稱(如),但更主流的解釋仍側重其作為時間節點的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行政制度或詩詞用例,可查閱《白居易集》或《中國曆代職官辭典》等文獻。
朝衙(zhāo yá)一詞在古代具有多種含義,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朝”字的部首是“月”,它取“旦”字的一部分,表示太陽升起的意思;而“衙”字的部首是“行”,它取“行”字的一部分,表示公行法令的意思。整體而言,這個詞語結構合理,部首和筆畫清晰。
朝衙源自漢代官制,是君主早晨執政的地方。後來朝衙逐漸演化為朝庭、朝廷的代稱,即國家政權的代稱。
在繁體字中,“朝”字的形狀比簡體字更加複雜,而“衙”字的形狀則保持一緻。
古時候的寫法較為隨意,包括篆書、隸書、楷書的不同變體。其中,篆書凸凹有緻,線條雄渾;隸書遒勁有力,行筆規矩;楷書則顯得規整、工整。
1. 朝衙之上,百官齊聚。 2. 君王每日早朝衙宴,以明廟堂。
朝委、朝會、臨朝、官衙、神衙、巡衙
朝堂、朝廷、朝庭、朝會
民間、百姓、草民、鄉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