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杖與掃帚。古代用以辟邪除穢。《周禮·夏官·戎右》:“贊牛耳桃茢。” 鄭玄 注:“桃,鬼所畏也,茢,掃帚,所以掃不祥。”《禮記·檀弓下》:“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茢執戈,惡之也。” 陳澔 集說:“桃性辟惡,鬼神畏之……茢,苕帚也,所以除穢。巫執桃,祝執茢,小臣執戈。” 唐 韓愈 《論佛骨表》:“古之諸侯,行弔於其國,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後進弔。” 元 劉镗 《觀傩》詩:“歸來桃茢坐深蕑,翠鴞黃狐猶在眼。”
“桃茢”是古代用于驅邪除穢的器物組合,具體解釋如下:
“桃茢”由桃木杖(桃)和掃帚(茢)組成。桃木被認為具有驅鬼辟邪的作用,而茢(苕帚)則用于掃除污穢與不祥之物。
需注意“桃茢”與“桃穣”(桃肉)的區别,後者出自五代詞人牛希濟的“終日劈桃穰”,指桃的果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禮記》原文或相關古代禮俗研究文獻。
桃茢(táo lìng)是一個漢字詞語,詞義是桃樹的枝葉。
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桃(táo)是指“桃樹”,茢(lìng)是指“枝葉”。桃茢指的就是桃樹的枝葉部分。
桃茢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這部中國最早的字典,其中有對這個詞進行了解釋。該字形象地描繪了桃樹的形态,形狀像是一棵樹的根部紮入地下,上面有數個枝幹伸展開來,代表了樹木的繁茂。
桃茢的拆分部首:桃(táo)的部首是木(mù),表示與樹有關;茢(lìng)的部首是艸(cǎo),表示與植物有關。
桃茢的總筆畫數為11畫。其中桃(táo)的筆畫數為6畫,茢(lìng)的筆畫數為5畫。
桃茢在繁體字中是「桃蘢」。
在古時候,桃茢可以采用《說文解字》中的字形進行書寫。字形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是一個方塊,代表樹幹;下半部分由三個豎線和兩個撇組成,代表枝葉。
1. 春天,桃茢抽出新芽,漸漸變得翠綠。
2. 桃花盛開的季節,桃茢上挂滿了鮮豔的花朵。
1. 組詞:桃園、桃花、茢枝。
2. 近義詞:枝葉、枝幹、樹枝。
3. 反義詞:樹根、樹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