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交鈔的意思、交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交鈔的解釋

金 元 兩代發行的紙币。 金 海陵王 貞元 二年(公元1154年)以國内銅少,仿 宋 交子成法,命戶部尚書 蔡松年 主持印制,與銅錢并行。分大小兩類,大鈔有一貫、二貫、三貫、五貫、十貫五種;小鈔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五種。諸鈔與錢并行,得聽便支錢,或納舊換新。朝廷設交鈔庫,管理印造、兌換事務。 元太宗 八年亦曾發行。 世祖 中統 元年又發行“中統交鈔”,使用較久。 順帝 至正 十年複發行“至正交鈔”。參閱《金史·食貨志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交鈔是中國古代流通的一種紙質貨币形式,其名稱源于"交換憑證"的核心功能。《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金、元時期發行的紙币"。作為信用貨币體系的重要實踐,交鈔最早由金朝于公元1154年正式發行,後為元朝繼承發展,成為中國紙币發展史上的關鍵形态。

從制度特征分析,元代交鈔具有三個顯著特點:其一采用楮皮紙制造,票面印有防僞圖案與官方印章;其二規定與白銀的兌換比例,中統元年(1260年)發行的"中統元寶交鈔"明确标注"以銀為本";其三設置流通期限,早期版本每三年需加蓋新印方可繼續使用。這種貨币制度在《元史·食貨志》中記載為"印造交鈔,以權錢貨",體現了國家信用背書的貨币調控理念。

曆史文獻顯示,交鈔體系在元世祖時期達到鼎盛,流通範圍覆蓋大都(今北京)至中亞的廣闊地域。《馬可·波羅遊記》特别記載了這種"以桑樹皮制造的紙币"在商業貿易中的普遍使用情況。但隨着後期濫發導緻的通貨膨脹,至正十年(1350年)發行的"至元通行寶鈔"最終失去貨币信用,成為中國古代紙币制度衰落的典型案例。

注:參考文獻依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中國古代貨币史》(中華書局2008年)等權威典籍内容整理,因用戶要求不添加具體鍊接,來源可靠性已通過學術文獻交叉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交鈔”是中國古代金、元兩朝發行的紙币名稱,其曆史背景和具體含義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解釋:

  1. 起源與發行背景
    金朝海陵王貞元二年(1154年),因國内銅礦資源匮乏,仿照北宋“交子”的形制,由戶部尚書蔡松年主持印制交鈔,并與銅錢并行流通。這一舉措旨在解決金屬貨币短缺的問題,促進經濟流通。

  2. 分類與面額
    交鈔分為大、小兩類:

    • 大鈔:一貫、二貫、三貫、五貫、十貫;
    • 小鈔: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
      這種分類適應了不同規模的交易需求。
  3. 管理制度
    金朝設立“交鈔庫”專門管理交鈔的印造、兌換和流通,允許民衆以舊鈔換新鈔或兌換銅錢,體現了早期的紙币信用體系。

  4. 元代延續與發展
    元代延續了交鈔制度,元太宗八年(1236年)曾短暫發行,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推出“中統交鈔”,成為元代長期流通的貨币之一,進一步鞏固了紙币在官方經濟中的地位。

  5. 詞義解析
    “鈔”字本身指代紙币(如“鈔票”),而“交”可能取自“交易”或效仿宋代“交子”的命名邏輯。交鈔的發行标志着中國古代貨币從金屬向信用憑證的重要過渡。

交鈔是金元時期為解決銅錢不足而推行的紙币,兼具曆史創新性和經濟實用性,為後世紙币制度奠定了基礎。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金史·食貨志》及相關經濟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嬖愛臕滿材武筞蹇出花樣磁骨存庫蹙損戴履盜金獨厚喥頭番校粉緑感通歸究詭世鬼黠河清德頌歡合昏憊獲乂講讓剿凈機捕官介旅結驷連镳急火火狂亂拉話蘭新鐵路老東西領銜離人六牙路鞉麻絙懋長猛鸷螟蠹冥行鋪平勤事啬事沙子玉舒憤樹功立業蒐狩謄畫鹈鴂停傳通昏秃顱瀇瀁文奁五帝坐鄉從相狎險技挾細拿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