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身;自己。《國語·越語下》:“王若行之,将妨於國家,靡王躬身。” 唐 韓愈 《袁州祭神文》之一:“刺史雖得罪,百姓何辜?宜降疾咎于某躬身,無令鰥寡蒙茲濫罰。”
(2).親自;親身。《莊子·在宥》:“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 田野 《怒吼了的膠東》:“有時縣長也躬身參加這些訪問慰勞工作。”
(3).俯屈身體,以示恭敬。 宋 吳自牧 《夢粱錄·車駕詣景靈宮孟飨》:“躬身不要拜,唱喏直聲立,奏聖躬萬福。”《西遊記》第五二回:“ 行者 躬身唱箇喏。”《紅樓夢》第五七回:“ 王太醫 隻管躬身陪笑。”
“躬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自身;自己
指代說話者本人,常用于古代文獻。例如《國語·越語下》中“靡王躬身”即指君王自身。
親自;親身
強調親力親為的行為。如《莊子·在宥》中“躬身求之”表示親自探求,現代用法如“縣長躬身參與慰問工作”。
俯身以示恭敬
指彎腰行禮的動作,常見于禮儀場景。例如《西遊記》中“行者躬身唱喏”,或現代語境中的“躬身施禮”。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現代用例及禮儀場景,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進一步查閱。
《躬身》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屈膝、低頭行禮。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躬(gōng)和身(shēn)。
1. 躬的部首是身,共五劃。
2. 身的部首是自,共七劃。
《躬身》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禮記·曲禮下》中,原文為“躬身禮”。該詞形容一個人虔誠恭敬地行禮的儀态,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躬身》的繁體字為「躬身」。
在古代文獻中,躬身的寫法有時也會用「躳身」。
1. 他見到長輩就會躬身行禮。
2. 在傳統文化中,講究躬身示敬。
1. 敬躬:表示恭敬地行禮。
2. 躬耕:指親自耕種田地。
3. 躬行:表示親身實行、親自執行。
1. 行禮:表示做出恭敬的姿勢向他人緻意。
2. 示敬: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和崇敬。
3. 敬重:指對他人的高度尊重和重視。
1. 不屈:表示不屈從、不低頭。
2. 不敬:表示不尊重、不崇敬。
3. 不恭:指不恭敬、不虔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