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扭搭 ”。
“扭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扭撻”是“扭搭”的異體寫法,主要用于描述走路時身體扭動的姿态,尤其是肩膀隨着腰部前後擺動的動作。例如在文學作品中,可能用“扭撻扭撻地走”來刻畫人物行走時的動态。
部分低權威性資料(如)提到“扭撻”可引申為言行矛盾或不協調,但這一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屬于個别釋義或誤用,需謹慎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參考、2、6)。
扭撻(niǔ tà)是一個常見的雙音節漢字詞,意思是不順暢、不流暢或不協調。它描述了某種動作、語言或思維過程的不和諧、不完美或不正常的狀态。
扭撻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部首「扌」和土部部首「土」。它共有12個筆畫。
扭撻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是由扭曲、扭捏、掙紮等意思演變而來,代表了一種不協調和不流暢的狀态。
扭撻的繁體字為「扭挾」。
古代漢字寫法中,扭撻的字形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具體寫法需要進一步考證。
1. 他的行為舉止總是扭撻,缺乏自信和優雅。
2. 他的論點非常扭撻,邏輯混亂而令人難以理解。
1. 扭曲:形容某物不正常而彎曲。
2. 扭捏:形容動作或表情不自然而不流暢。
3. 掙紮:形容困難或抗拒而艱難行動。
1. 糾纏:形容困擾或束縛不斷。
2. 不協調:形容各種因素之間不和諧、不匹配。
3. 不流暢:形容語言或動作不平順、不順暢。
1. 協調:形容各種因素之間和諧、統一。
2. 流暢:形容語言或動作平順、順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