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诂的意思、通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诂的解釋

猶達诂。 漢 劉向 《說苑·奉使》:“傳曰:《詩》無通詁,《易》無通吉,《春秋》無通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诂是漢語訓诂學術語,指對古代文獻中字詞含義的貫通性解釋,強調通過綜合語境、曆史演變及文化背景,對疑難字詞作出準确且符合文意的釋義。其核心在于突破單字孤立釋義的局限,實現語義的系統性疏通。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語義構成

  1. “通”

    取“貫通、通達”之義,要求解釋需契合文本整體邏輯與時代語言習慣。如《說文解字》釋“通”為“達也”,強調語義的流暢性與上下文統一性。

  2. “诂”

    即“訓诂”,指以今言釋古語,以通語釋方言。《爾雅·序》稱“诂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側重消除語言隔閡。


二、方法論特征

  1. 語境關聯

    需結合句子結構、篇章主旨推斷詞義,避免斷章取義。例如《詩經·豳風》“七月流火”中“火”通诂為星宿名“大火星”,而非字面火焰,需依托天文曆法知識。

  2. 曆時考辨

    追溯字詞形音義演變,如“信”在先秦可通“伸”(《周易·系辭》“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此類活用需借助金石、簡牍等出土文獻佐證。

  3. 文化互證

    結合古代制度、習俗闡釋詞義。如《周禮》“體國經野”之“體”,通诂為“分劃”,源于古代築城丈量土地的實踐。


三、經典應用案例


四、學術價值

通诂是傳統訓诂學的精髓,代表清代樸學“因聲求義”“以形索義”的實證精神。現代學者如王力《古代漢語》強調其“破除文字障礙,還原曆史語境”的功能,為古籍研究與文化傳承提供方法論基石。


主要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2. 《爾雅義疏》(郝懿行)
  3. 《古代漢語》(王力)

網絡擴展解釋

“通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拼音與基本釋義


詞源與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劉向的《說苑·奉使》:“傳曰:《詩》無通詁,《易》無通吉,《春秋》無通義。” 此句強調經典文本的闡釋需結合具體語境,而非固定不變()。


用法與相關詞彙


“通诂”強調對古代文獻的靈活、通達解釋,避免僵化理解。如需更完整的文獻用例或組詞示例,可參考訓诂學相關典籍或詞典(如查字典)。

别人正在浏覽...

拔城八區鄙語不報蒼庚參宥測管稱錘當扆度過爾雅風燭腐心剛勁慣寵孤拙寒磬酣淫號谥昊天恩黑黶火器營咎謝絶壤兩同心梁王苑漣猗厘比旅會闾巷孟母三遷妙舌妙識民宰肨肛袍襖怕癢樹譜曲乾安曲淺缪七事子全佑愢愢贍振是搭兒水準斯德哥爾摩私黩蘇俄雖死猶生宿鹭唐皇讨死天九條處駝車武昌春柳嘯術嚣争洗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