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渾化的意思、渾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渾化的解釋

(1).謂舊時科舉,被解送應試者全部錄取。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京兆府解送》:“神州解送,自 開元 、 天寶 之際,率以在上十人,謂之等第,必求名實相副,以滋教化之源。小宗伯倚而選之,或至渾化。不然,十得七八。”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一:“秋薦五十有五人,殊無确然之説。 世南 嘗聞之先生長者雲,舊額三十五人。自 範文正公 守此邦,通榜渾化,驟增員數。”

(2).同“ 渾花 ”。 宋 朱翌 《猗覺寮雜記》卷下:“骰子采有渾化。見《徐溫傳》:與 劉信 博,歛骰子曰:‘苟無二心,當成渾化。’一擲六子皆赤。”

(1).渾然化一,融為一體。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來書雲:質美者,明得盡,查滓便渾化。” 王闿運 《論文體》:“古之名篇,乃自相襲,由近而遠,正有楷梯;譬之臨書,當須池水盡墨;至其渾化,在自運耳。” 郭沫若 《文藝論集·兒童文學之管見》:“就鑒賞方面而言,必使兒童感識之時,如出自自家心坎,于不識不知之間而與之起渾然化一的作用。能依據兒童心理而不用兒童本位的文字以表現,不能起此渾化作用。”

(2).猶懵懂。 冰心 《南歸》:“ 涵 從小是個渾化的人,往常母親病着,他并不會怎樣的小心伏侍。這次卻使我有無限的驚奇!他靜默得像醫生,體貼得像保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渾化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與美學雙重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事物交融、界限消弭而達成的渾然一體之境。以下從古代哲學和藝術理論兩個維度闡釋其詳細意義:

一、哲學範疇:物我兩忘的宇宙觀

源于道家思想,指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在精神層面完全融合的狀态。如《莊子·齊物論》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描述主體破除認知局限後與宇宙本體合一的境界。這種“渾化”超越主客二分,體現中國哲學“天人合一”的終極追求。

二、藝術理論:技法與意境的至高融合

在書畫、詩詞創作中,“渾化”指藝術表現中技法痕迹的消隱與意境的自然流露:

  1. 筆墨層面:明代董其昌《畫禅室隨筆》提出“妙在能合,神在能離”,強調技法熟練後超越形式束縛,使筆觸與物象渾然天成。
  2. 意境層面:清代王士禛倡“神韻說”,認為詩歌應如“羚羊挂角,無迹可求”,通過意象的天然交融營造含蓄深遠的審美空間,此即渾化之境的體現。

三、現代延伸:無意識創作狀态

當代藝術理論中,“渾化”引申為創作者進入物我交融的忘我狀态。如畫家在創作高峰時“不知我為畫抑或畫為我”,主體意識與藝術表達實現無間統一,這一過程被藝術心理學視為創造性思維的極緻呈現。


權威參考文獻:

  1.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
  2. 董其昌《畫禅室隨筆》(上海書畫出版社)
  3.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
  4. 呂澎《中國現代藝術史》(湖南美術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渾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用法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幾類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混淆或模糊事物本質
    指使事物的本來面目變得混亂、不清晰。例如形容人言辭含糊、邏輯不清,或事物特征難以辨認。這一含義源自《史記·黃帝本紀》,強調對事物或行為的模糊化處理。

二、曆史與科舉相關

  1. 科舉術語
    在唐宋科舉制度中,指某地區解送的考生被全部錄取。例如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記載:“小宗伯倚而選之,或至渾化。”宋代張世南《遊宦紀聞》也提到“通榜渾化”的案例。

  2. 同“渾花”
    古代骰子遊戲術語,指投擲骰子時所有子均為同一顔色(如全赤)。宋代朱翌《猗覺寮雜記》記載了相關典故。

三、哲學與性格描述

  1. 兼容并蓄的哲學概念
    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用“渾化”表示消除雜質、融為一體的境界,如“查滓便渾化”。

  2. 形容性格樸實或懵懂
    指人性格單純、不計較瑣事,或處于懵懂狀态。例如冰心在《南歸》中描述某人“渾化”,即指其性格不夠細緻。


“渾化”的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既可指科舉制度中的特殊現象,也可用于描述事物模糊、哲學融合或性格特征。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唐摭言》《傳習錄》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擺殺拔剌備盡砭磨兵資丑寶粹語叨位大身子大手大腳掉缭跌踒封狐風龍陣孤拔規刺桂偶國相海潮音海馬和婉紅藕吼鳴喤呷會且加率矯令驚逃金翹舊臣九愁九天九地及至卷摺句讀軍心可事雷驚電繞留歡羅之一目摩托車運動畔逆蓬檐千裡同風前邁啓齒熱辣辣騷翁墨客善惡昭彰審數沈隱輸理鼠梨溲溲探馬赤田弋頭巾氣伍胥象聲詞笑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