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樓的大船。古代多用于作戰。 唐 張登 《送王主簿遊南海》詩:“過山乘蠟屐,涉海附艛船。”按,一本作“ 樓船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二》:“ 世宗 自 乾寧軍 禦龍舟,艛船戰艦,首尾數十裡,至 益津關 ,降其守将。”
關于“艛船”的詞義解釋如下:
艛船(拼音:lóu chuán)是中國古代一種有樓的大型船隻,主要用于軍事作戰,具有較高的航行速度和戰鬥力。
部分資料提到艛船可能兼具載貨或載客功能,但主要文獻仍以軍事用途為核心。該詞在古籍中常與“樓船”通用,如《漢書》記載的“樓船高十餘丈”即指此類船隻。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新五代史》《梁書》等古籍原文,或查字典等工具書來源。
艛船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船隻。
艛船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舟(船)和束(繩索),并且共有11畫。
艛船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是古代傳統漢字的一部分。
艛船的繁體字為「艀船」。
在古代,艛船的寫法略有不同,舟字的旁邊會加上「厶」,寫作「⿰舟厶船」。
1. 漁民們推着艛船出海捕魚。
2. 這艘艛船能夠在淺水區航行。
艛船并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是一個特定的船隻類型。
艛船的近義詞有小舢闆、雙舷小帆船。
艛船的反義詞是大型船隻,比如巨輪、貨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