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書·臯陶谟》:“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 孔 傳:“幾,微也,言當戒懼萬事之微。”後以“萬幾”指帝王日常處理的紛繁的政務。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帝王﹞思勞于萬幾,神馳于宇宙。” 唐 劉禹錫 《唐故朝散大夫崔公神道碑》:“ 建中 初, 德宗 始親萬幾。”《明史·韓文傳》:“是時青宮舊奄 劉瑾 等八人號‘八虎’,日導帝狗馬、鷹兔、歌舞、角觝,不親萬幾。”
(2).泛指執政者處理的各種政務。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四章:“萬幾百政,法律章程,皆由大地大衆公議。”
“萬幾”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帝王政務
原指古代帝王日常處理的紛繁政務,出自《尚書·臯陶谟》的“一日二日萬幾”。其中“幾”通“機”,意為細微的事務,強調帝王需謹慎處理國家大小事務。
泛指執政者的政務
後擴展為泛指統治者或高層官員處理的各種政務。如康有為《大同書》中提到“萬幾百政,法律章程”。
文獻出處
《尚書·臯陶谟》記載:“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孔安國注解:“幾,微也,言當戒懼萬事之微。”
此處強調帝王需警惕細微之事對國家的影響。
字形演變
古時“幾”通“機”,現代多寫作“萬機”,如成語“日理萬機”。
現代漢語中,“萬幾”已較少使用,多以“萬機”替代,常見于形容政務繁忙,如“日理萬機”。其核心含義仍保留“處理繁雜事務”的引申義。
“萬幾”最初專指帝王政務,後泛化至執政者的日常事務,詞義演變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的語言發展規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及曆代注釋文獻。
《萬幾》是一個常用的口語詞彙,用來表示數量或程度模糊或不确定的情況。它常常用來表示大約、大緻、大概等含義。例如,當問一個人幾點到的時候,如果他回答說“萬幾點”,就表示大約在那個時間段。
《萬幾》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艸”和“人”,其中“艸”表示草的意思,而“人”表示人。根據這兩個部首的筆畫數,我們可以知道《萬幾》一共有6個筆畫。
《萬幾》這個詞來自于口語,是平日裡人們在交流中不斷演變而來的。在口語中,為了表達一個數目或程度模糊的概念,人們經常使用這種方式。
《萬幾》的繁體字是「萬幾」,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使用繁體字的人們會更常使用「萬幾」來表達相同的意思。
在古時候,可以使用「何許」或「幾許」來表達《萬幾》的意思。這兩種寫法都是可以接受的,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更傾向于使用簡化的口語表達形式。
1. 這個問題我記不清楚了,就是萬幾個人參與了。
2. 這次聚會大概有萬幾十個人參加。
萬分、萬紫千紅、萬籁俱寂、萬象更新。
大約、大概、差不多。
确切、明确、準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