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身;自己。《国语·越语下》:“王若行之,将妨於国家,靡王躬身。” 唐 韩愈 《袁州祭神文》之一:“刺史虽得罪,百姓何辜?宜降疾咎于某躬身,无令鰥寡蒙兹滥罚。”
(2).亲自;亲身。《庄子·在宥》:“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 田野 《怒吼了的胶东》:“有时县长也躬身参加这些访问慰劳工作。”
(3).俯屈身体,以示恭敬。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车驾诣景灵宫孟飨》:“躬身不要拜,唱喏直声立,奏圣躬万福。”《西游记》第五二回:“ 行者 躬身唱箇喏。”《红楼梦》第五七回:“ 王太医 只管躬身陪笑。”
“躬身”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自身;自己
指代说话者本人,常用于古代文献。例如《国语·越语下》中“靡王躬身”即指君王自身。
亲自;亲身
强调亲力亲为的行为。如《庄子·在宥》中“躬身求之”表示亲自探求,现代用法如“县长躬身参与慰问工作”。
俯身以示恭敬
指弯腰行礼的动作,常见于礼仪场景。例如《西游记》中“行者躬身唱喏”,或现代语境中的“躬身施礼”。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现代用例及礼仪场景,可通过权威词典(如汉典、搜狗百科)进一步查阅。
《躬身》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屈膝、低头行礼。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躬(gōng)和身(shēn)。
1. 躬的部首是身,共五划。
2. 身的部首是自,共七划。
《躬身》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礼记·曲礼下》中,原文为“躬身礼”。该词形容一个人虔诚恭敬地行礼的仪态,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躬身》的繁体字为「躬身」。
在古代文献中,躬身的写法有时也会用「躳身」。
1. 他见到长辈就会躬身行礼。
2. 在传统文化中,讲究躬身示敬。
1. 敬躬:表示恭敬地行礼。
2. 躬耕:指亲自耕种田地。
3. 躬行:表示亲身实行、亲自执行。
1. 行礼:表示做出恭敬的姿势向他人致意。
2. 示敬: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崇敬。
3. 敬重:指对他人的高度尊重和重视。
1. 不屈:表示不屈从、不低头。
2. 不敬:表示不尊重、不崇敬。
3. 不恭:指不恭敬、不虔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