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木、水、火、土五星。《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實柴祀日月星辰” 漢 鄭玄 注:“星謂五緯,辰謂日月。” 賈公彥 疏:“五緯,即五星:東方歲星,南方熒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鎮星。言緯者,二十八宿隨天左轉為經,五星右旋為緯。” 漢 張衡 《西京賦》:“五緯相汁,以旅於東井。” 唐 李百藥 《谒漢高廟》詩:“締構三靈改,經綸五緯同。”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十有二歲》:“五緯之名,木曰歲星,火曰熒惑,土曰填星,金曰太白,水曰辰星。”
“五緯”是中國古代天文學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五緯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即現代天文學中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古人觀測到這些行星在星空背景中穿行,故以“緯”(橫向運動)命名,與固定星群“二十八宿”的“經”(縱向分布)形成對比。
每顆行星對應特定稱謂:
古代認為,二十八宿隨天象左轉(自東向西)為“經”,而五緯右旋(自西向東)為“緯”,兩者運動方向相反。這一描述體現了古人對行星視運動的觀察。
現代語境中,“五緯”偶被引申為多維分析框架(如數學五維向量),但此屬非傳統用法。
五緯是一個詞彙,它的意思是指地理學上的五個主要緯線,即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和南極圈。
五緯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一”和“纟”,其中“一”表示細長的物體,“纟”表示纖維、紗線的意思。
它的筆畫總共有十一畫。
五緯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古代的地理學名詞,用來指代地球表面上的五條主要緯線。
五緯的繁體字為「五緯」。
在古時候,五緯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一般來說,它的基本字形和現代漢字相似。
1. 赤道是五緯之一,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緯度線。
2. 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是夏季太陽能直射地球的緯線。
3. 在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夏季時太陽可以24小時持續照射,這是因為它位于北極圈内。
1. 五緯之一:指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和南極圈。
2. 緯線:指地球表面上與赤道平行的線,用來度量緯度。
與五緯相關的近義詞是“五條主要緯線”。
與五緯相關的反義詞可能是“五經”,它是指儒家綜合性的經書。但是請注意,五緯和五經并不是地理學上的相關概念。反義詞的選擇可能相對寬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