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緯的意思、五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緯的解釋

金、木、水、火、土五星。《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實柴祀日月星辰” 漢 鄭玄 注:“星謂五緯,辰謂日月。” 賈公彥 疏:“五緯,即五星:東方歲星,南方熒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鎮星。言緯者,二十八宿隨天左轉為經,五星右旋為緯。” 漢 張衡 《西京賦》:“五緯相汁,以旅於東井。” 唐 李百藥 《谒漢高廟》詩:“締構三靈改,經綸五緯同。”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十有二歲》:“五緯之名,木曰歲星,火曰熒惑,土曰填星,金曰太白,水曰辰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在漢語詞典角度,“五緯”一詞主要源于中國古代天文學和哲學體系,指代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總稱。這一術語體現了古代中國對天體運行的觀察和五行理論的融合。以下從定義、詞源、用法及文化背景進行詳細闡釋。

定義與核心含義

“五緯”在權威詞典中定義為“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統稱”,其中“緯”意指行星的運行軌迹,區别于恒星的“經”。例如,《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古代稱金、木、水、火、土五星為五緯”,強調其在天文觀測中的核心地位。這一概念源于漢代以前的天文記錄,用于描述行星在黃道帶上的運動,與“七政”(日月及五緯)并列,構成中國古代天象體系的基礎。來源:百度百科

詞源與曆史演變

“五緯”的詞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最早見于《史記·天官書》等古籍,如“五星者,五緯也”,反映了古人對行星周期性運動的認知。在漢代,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被融入天文體系,賦予五緯象征意義:金星代表金、木星代表木等,形成“天人感應”的哲學框架。唐宋時期,五緯概念進一步系統化,用于曆法編制和占星術,如《新唐書·曆志》中記載其用于預測吉兇。來源:維基百科

用法與示例

在漢語中,“五緯”常用于曆史、天文或文化語境,作為名詞短語。例如:

文化背景與影響

五緯不僅是一個天文術語,還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它與五行理論結合,衍生出中醫、風水等領域的應用,如《黃帝内經》間接引用五緯概念解釋人體平衡。此外,五緯在詩詞中常見,如杜甫詩句“五緯連珠”形容天象和諧,體現了其文學價值。來源:漢典(鍊接基于漢典線上詞典)

“五緯”作為漢語專有名詞,承載着豐富的天文、哲學内涵,是理解中國古代科學思想的關鍵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五緯”是中國古代天文學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五緯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即現代天文學中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古人觀測到這些行星在星空背景中穿行,故以“緯”(橫向運動)命名,與固定星群“二十八宿”的“經”(縱向分布)形成對比。

二、五星的古代名稱

每顆行星對應特定稱謂:

三、天文運動特征

古代認為,二十八宿隨天象左轉(自東向西)為“經”,而五緯右旋(自西向東)為“緯”,兩者運動方向相反。這一描述體現了古人對行星視運動的觀察。

四、文化關聯

五、其他釋義

現代語境中,“五緯”偶被引申為多維分析框架(如數學五維向量),但此屬非傳統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彼何人斯敝屣駁龍儀同敕躬稻畦覆巢拊膈鲋子甘帶幹枯盥事鬼雨海次懷霜彙總混軒虎蹤貓迹家畜精粗謹攝計窮智短鸠閱濟物噘嘴跨下橋鵾鵬擂槌崊嶔魯達屢舞曼辭銘迹明唐靡弱木墩牛口之下排雷朋輩偏國平妥悄密洽慶拳拳在念容質如雲三分天下有其二聖子神孫神懷食苗霜霰順政順硃四論宗歲漕太傅鐵鹿梯牆兔齧文章國相依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