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紅麯 ”。一種調制食品的材料。可供制造紅糟、紅酒及紅腐乳等。中醫入藥,活血消食。《初學記》卷二六引 漢 王粲 《七釋》:“ 瓜州 紅麴,參糅相半,軟滑膏潤,入口流散。” 宋 蘇轼 《次韻錢穆父馬上寄蔣穎叔》之一:“剩與故人尋土物,臘糟紅麴寄駝蹄。”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四》作“紅麯”。
紅曲是一種由曲黴科真菌(如紅曲黴)寄生在粳米上發酵而成的傳統發酵制品,兼具食品添加劑和中藥材的雙重屬性。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紅曲又稱紅曲米、紅糟,是通過将紅曲黴菌絲體接種至蒸熟的粳米中,經4天左右的發酵培養制成。成品米粒呈紫紅色,質地酥脆,微帶酸味。制作過程包括浸米、蒸飯、接種、發酵等工序,屬于天然食品着色劑,安全性高。
紅曲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末王粲的《七釋》,明代《本草綱目》進一步明确其藥用價值。按用途可分為三類:
中醫認為紅曲性甘溫,歸肝、脾、胃經,具有:
現代科學證實其含紅曲黴素K等成分,具有:
廣泛用于食品加工(如肉制品、糖果、醬油)和醫藥領域,是天然色素和功能性原料的重要來源。
提示:若需了解紅曲的具體産品(如保健品)或藥用劑量,建議咨詢專業醫師或參考權威機構指南。
《紅曲》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一種特殊種類的曲藝形式。紅曲是指在民間演唱的曲藝歌曲中,以描寫紅色情感、紅色内容為主題的一類曲藝形式。
紅曲的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纟(纟是紅的部首) ,右邊是曰(曰是陽的部首) 。它的總體筆畫數為10畫。
紅曲這個詞最早來源于中國山東一帶,起初是指山東地區民間流行的曲藝形式。後來,紅曲逐漸發展壯大,并在全國範圍内流行開來。
在繁體中,紅曲的寫法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紅曲的寫法相對簡潔,但基本形狀和現代相同。
1. 他以擅長演唱紅曲而聞名。
2. 這首紅曲表達了人們對祖國的深深熱愛。
紅色、紅旗、曲藝、曲牌
紅色歌曲、紅歌、紅色文藝
黑曲、黑色歌曲、黑文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