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tend to personally] 親自動手做
事必躬親
親自;親身從事。語本《詩·小雅·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弗信。”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為人者天》:“躬親職此于上,而萬民聽生善于下矣。” 晉 葛洪 《抱樸子·用刑》:“逮於 軒轅 ,聖德尤高,而躬親征伐,至於百戰。” ********* 《孫文學說》第七章:“君不必事事躬親。”
“躬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來源與典故
最早可追溯至《詩經·小雅·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弗信。”意為若不親自處理事務,民衆便不會信任。漢代文獻如《漢書》中也有“躬親節儉”的表述,體現其曆史淵源。
使用場景
語言特點
“躬親”強調身體力行的責任感,多用于褒義語境。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演變或具體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
《躬親》是一個成語,意為親自參與并動手做某事,表示身體力行地去做。
《躬親》由部首“⺘”和“親”組成。
拆分部首:
“⺘”是“身”的部首,表示與人體有關的事物。
“親”是“人”的部首,表示與人有關的事物。
拆分筆畫:
“⺘”拆分後有2個筆畫。
“親”拆分後有4個筆畫。
《躬親》這個成語最早出自《禮記·中庸》:“百裡履躬,約莫之間。”意為百裡之内自己親自到場,表示對事情的重視和敬業精神。
《躬親》的繁體字為“躬親”。
《躬親》的古漢字寫法為“躳親”。
他作為公司的CEO,經常躬親于一線工作。
躬行、躬耕、躬身、親自。
身體力行、親自動手。
委托他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