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飯的匕類食器。《儀禮·有司》“二手執桃匕枋以挹湆注于疏匕” 漢 鄭玄 注:“此二匕者,皆有淺升,狀如飯槮。”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飯槮、挾提,謂匙箸也。”
“飯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信息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根據《儀禮·有司》及鄭玄的注釋,“飯槮”指盛飯的匕類食器(匕即古代類似勺、匙的取食工具)。其形狀帶有“淺升”(較淺的盛物部分),可能用于挹取湯羹或飯食。
文獻與考證
清代方以智在《通雅·器用》中提到,“飯槮”與“挾提”(筷子)并稱,說明它屬于匙、箸一類的餐具,功能與今日的飯勺或湯匙相近。此外,《齊民要術》中提到的“飯筥”為竹制盛飯器,與“飯槮”材質、用途略有差異,但均屬古代飲食器具。
方言關聯
上海方言中有“飯堛頭”一詞,指結塊的冷飯,雖與“飯槮”無直接關聯,但可側面反映古代飲食器具命名常基于形态特征(如“槮”可能取形似木片或匕具之意)。
“飯槮”是古代禮儀或日常中用于盛飯、挹取食物的器具,多見于文獻記載,現代已不常用。需注意與“飯筥”“飯唅”等詞區分,後者分别指竹制盛器、喪禮含玉習俗。
《飯槮》是一個古時的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吃飯後的樣子,即吃飽後嘴巴的狀态。
《飯槮》的部首是 "食",拆分後的筆畫是 "10"。
《飯槮》的來源不詳,可能是由于"槮"字在古代表示瓦片,薄片的意思,而形容吃飽後的嘴巴張的大而扁平狀,因此用來形容這種狀态。
《飯槮》的繁體字為 "飯槮"。
在古時候,飯槮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是具體的寫法無法确定。
1. 吃完一大碗飯後,他的嘴巴飯槮得像個大盤子。
2. 在宴會結束後,滿桌的食物被我們留下的隻有些許的飯槮。
飯槮的組詞有:吃飯槮、滿口飯槮、張開飯槮等。
與飯槮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滿口飯、飽嗝、吹大肚子、飯後飽滞。
與飯槮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饑腸辘辘、餓得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