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關于防守的事務。《周禮·夏官·掌固》:“凡守者受法焉,以通守政。” 鄭玄 注:“通守政者,兵甲役財,難易多少,轉移相給也。”
(2).治理政務。 漢 劉向 《列女傳·楚老萊妻》:“王曰:‘寡人愚陋,獨守宗廟,願先生幸臨之。’ 老萊子 曰:‘僕山野之人,不足守政。’”
"守政"為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守"本義指守衛(《說文解字》釋為"守官也"),引申為遵守、保持;"政"指政務、政令(《漢語大詞典》釋為"治理國家事務")。二字組合指堅守政務職責,尤指官員恪守本職。如《左傳·成公五年》載:"守官廢命則不敬",孔穎達疏解為"守其本職,棄君之命"。
二、字源流變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文獻,《漢語大詞典》引《左傳·昭公二十年》:"守道不如守官",注曰"守官非守道,謂守政令"。至漢代《鹽鐵論·論儒》發展為:"守政不堅則亡",強調政治堅守的重要性。
三、文獻用例
四、現代轉義 在當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如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遵守既定的政治原則"。北京大學《中文核心詞彙》将其列為B級古語詞,建議現代使用時可對應"恪盡職守"等現代成語。
“守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兩種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指與防守相關的事務或職責,多用于古代軍事管理。例如《周禮·夏官·掌固》提到“通守政”,指協調兵甲、物資等防禦事務。
例句:古代将領需精通守政,确保城池安全。
指治理政務或維護政權穩定。如漢朝劉向《列女傳》中“不足守政”表示不擅長處理政務。現代語境下,亦可延伸為對政治權力的堅守與維護。
例句:政府官員應恪盡職守,以守政為民為己任。
來源參考:綜合查字典()、古籍注釋()及漢語詞典()等解釋。
鞍馬勞頓憯痛常勢城洫尺疏愁吟抽征窗藝淡冷燈蛾撲火地維度道恩綸飛鈎非議奉攀高徒丱覊古押衙橫屋話不在行楗柅驚奇酒道濟衆卷握攫搏據亂抗糧可行性類驗籠制盲心美人遲暮沒查利木闆廿一史骈趾蚚父楸葉膏齊轸拳足悫願容順軟包省閣升格生帳子貨束矢鈞金台評退贓望參望歲為着文薄無形損耗無厓霄漢骁傑下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