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阻塞,暢通。《左傳·成公十二年》:“交贄往來,道路無壅。” 唐 高士廉 《<文思博要>序》:“同茲萬頃,塍埒自分;譬彼百川,派流無壅。” 元 歐陽玄 《賜經筵官酒》詩:“玉漏聰無壅,重瞳視不流。”
(2).沒有積壓、積滞。《南齊書·鄱陽王锵傳》:“ 鏘 在官理事無壅,當時稱之。”
“無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不同來源信息綜合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成公十二年》:“交贽往來,道路無壅。”,指諸侯間使者往來道路暢通。
曆史故事: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拜訪劉向時,主動清理門前雜物,體現“無壅”的實際行動(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現代語境中,該詞可引申為信息傳遞、人際關系等領域的“無阻礙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左傳》《南齊書》等古籍,或查字典相關詞條。
無壅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沒有堵塞或沒有阻塞。它用來形容某個事物或狀态沒有任何阻礙或障礙物,可以自由通暢地進行。
無壅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無”和“壅”。其中,“無”是表示否定或沒有的意思,“壅”是指堵塞或阻塞。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無壅的總筆畫數是12畫。
無壅一詞是由漢語演變而來,并沒有明确的來源。它是一個現代漢語詞彙,用于描述事物通暢無阻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無壅的寫法保持不變,即依然是「無壅」。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無壅可能有不同的寫法。根據古籍資料的記錄,在古代可能會将無壅寫為「無鬵」或「無壈」。
1. 這條河川暢通無壅,水流清澈。
2. 他的思維敏捷,寫作情緒流暢,文字沒有一點無壅之感。
無景、無缺、無遺、壅滞、壅塞、壅閉等。
通暢、順暢、流暢、疏通。
堵塞、阻塞、壅塞、擁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