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筆帖式的意思、筆帖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筆帖式的解釋

官名。 清 代于各衙署設置的低級文官。掌理翻譯 滿 漢 章奏文書。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阿司寇》:“ 覺羅 少司寇 阿永阿 ,以筆帖式起家,任刑部侍郎。”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翰林院筆帖式 伊實 ,從征 伊犂 時,血戰突圍,身中七矛。”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五:“筆帖式為 滿洲 進身之一途,今各衙門皆有額,設候補者又盈千累萬,視為不足重輕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筆帖式是清代特有的低級文官職位,主要職責為翻譯、處理文書及管理檔案。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詞源

  1. 基本含義
    筆帖式源自滿語“ᠪᡳᡨ᠌ᡥᡝᠰᡳ”(轉寫:bithesi),由“bithe”(文書)和“si”(人)組成,字面意為“處理文書的人”。清代在各衙署設置,屬低級文官,品級多為七至九品。

  2. 名稱演變
    清入關前稱有學問者為“巴克什”(baksi),天聰五年(1631年)改稱“筆帖式”。


二、職責與特點

  1. 核心職能
    主要負責翻譯滿漢奏章、抄寫文書、管理檔案,類似“機要秘書”或“書記官”。例如,刑部筆帖式需整理案件檔案以備查考。

  2. 任職群體
    多為旗人(尤其是滿洲人),是旗人晉升的重要途徑。清中後期因人數激增,地位逐漸下降。


三、曆史地位與影響

  1. 初期重要性
    清初筆帖式職能參照翰林學士,常隨侍皇帝左右,如皇太極時期的剛林、庫爾纏等,實權較大。

  2. 後期演變
    隨着官僚體系膨脹,筆帖式逐漸淪為閑職,甚至被視為“不足重輕”的低級吏員。


參考資料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相關網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筆帖式》是一個中文詞語,指的是以筆為工具、以貼為形式的一種文字記錄方式。下面是關于《筆帖式》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筆帖式》的拆分部首是“⺌”和“⺧”,拼音分别為“邑”和“巾”,總共有10畫。 來源: 《筆帖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章慕晩所著的《筠園筆劄》一書中。 繁體: 《筆帖式》的繁體字是“筆帖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筆帖式》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筆”字中的“⺌”曾寫作“⺍”,“帖”字中的“⺧”曾寫作“⺠”。 例句: 他使用《筆帖式》記錄下這個故事,留作紀念。 組詞: - 筆劄:指使用筆寫的記錄和書信。 - 帖子:指記錄、貼于公告欄上或者用于宣傳的紙質或電子信息。 - 書法:指以筆作為工具,通過書寫漢字藝術來表達思想和情感。 近義詞: 文章、文字 反義詞: 口授、口述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