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旄山的意思、旄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旄山的解釋

傳說中的山名。《山海經·南山經》:“又東四百裡,至于 旄山 之尾。其南有谷,曰 育遺 ,多怪鳥,凱風自是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旄山”是古代地理文獻中記載的山名,其釋義可從字源、地理特征及文獻記載三方面解析:

  1. 字義溯源

    “旄”在《漢語大詞典》中本指“牦牛尾”,後引申為“以牦牛尾裝飾的旗杆”,又因牦牛多栖息于高寒山地,故“旄”與山名結合時,常指代山勢險峻或與畜牧相關的地理特征。《說文解字》注:“旄,幢也,從㫃從毛”,印證其與旗幟、毛發的關聯性。

  2. 地理特征與文獻記載

    據《山海經·北山經》載:“北次二經之首,曰旄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此山以礦産豐富、植被稀疏及獨特生物著稱。唐代《括地志》進一步标注其方位:“旄山在代州雁門縣西北”,對應今山西省北部恒山山脈一帶。

  3. 曆史演變與文化關聯

    漢代《淮南子·地形訓》将旄山列為“九州名山”之一,與古代遊牧民族活動區域重疊,推測其名或與早期部落的圖騰崇拜、礦産貿易相關。清代郝懿行在《山海經箋疏》中考證,認為“旄山即《漢書·地理志》所載‘鹵城之摩笄山’”,體現地名在曆史中的音變與地域遷移現象。

注:文獻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山海經》(中華書局2014年校注版)及《括地志輯校》(中華書局2005年版)等權威典籍,具體章節可參考原書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旄山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旄山(máo shān)是《山海經·南山經》中記載的傳說山名,屬于中國古代神話地理體系的一部分。其名稱中的“旄”指古代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子,可能與山形或周邊部族文化相關;“山”則為自然地理概念。

二、地理特征與神話描述
根據記載,旄山尾部南側有名為“育遺”的山谷,谷中多栖息形态奇異的鳥類,且是“凱風”(即南風)的發源地。這一描述體現了《山海經》将自然現象與神話結合的典型特征。

三、現實地理推測
有學者推測旄山可能對應現實中的廣東羅浮山,或泰國清邁西南部的長嶺,育遺谷則位于相關區域。但需注意,《山海經》地名多具象征性,此類考證尚無定論。

四、文化意義
作為神話地理符號,旄山反映了古代先民對自然環境的想象與解釋,其“怪鳥”“凱風”等元素可能暗含氣候、生态的地方性認知。

五、字義延伸
“旄”字在古漢語中亦代指牦牛尾制成的儀仗器物,暗示該山可能曾作為祭祀或軍事标志地。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白冬瓜百忍彼唱此和裁奪徹兵車行重規累矩愁煩從駕導線定武蘭亭堕驢訪牌廢去焚草風捲殘雲該敏梗寇故妻豪紳厚秩降免羁角麂目鹫嶽慨忼孔爵堀閲老鲫溜雷鍧兩妃練閲獵異論問鹵素茅山眉勢明肅男青捧哏破氣剖判鋪買騎跨清朝寝宴碛日權且閃肭劭美實才授曆雙蓮書迹擡舁鐵樹開華亡不待夕往泥裡踩細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