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山名。《山海經·南山經》:“又東四百裡,至于 旄山 之尾。其南有谷,曰 育遺 ,多怪鳥,凱風自是出。”
旄山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旄山(máo shān)是《山海經·南山經》中記載的傳說山名,屬于中國古代神話地理體系的一部分。其名稱中的“旄”指古代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子,可能與山形或周邊部族文化相關;“山”則為自然地理概念。
二、地理特征與神話描述
根據記載,旄山尾部南側有名為“育遺”的山谷,谷中多栖息形态奇異的鳥類,且是“凱風”(即南風)的發源地。這一描述體現了《山海經》将自然現象與神話結合的典型特征。
三、現實地理推測
有學者推測旄山可能對應現實中的廣東羅浮山,或泰國清邁西南部的長嶺,育遺谷則位于相關區域。但需注意,《山海經》地名多具象征性,此類考證尚無定論。
四、文化意義
作為神話地理符號,旄山反映了古代先民對自然環境的想象與解釋,其“怪鳥”“凱風”等元素可能暗含氣候、生态的地方性認知。
五、字義延伸
“旄”字在古漢語中亦代指牦牛尾制成的儀仗器物,暗示該山可能曾作為祭祀或軍事标志地。
旄山(讀音:máo shā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2個字組成。
旄山的左邊是旄部(部首:方旁),右邊是山字(部首:山旁)。旄山總共包含12畫。
旄山這個詞來源于《詩經·邶風·旄丘》中的一句詩:“旄丘之葛兮,何以紛纭?”指的是旄丘的葛藤紛紛交織,形象地描繪了山林茂密的景象。後來,旄丘逐漸引申為群山、山嶺。
在繁體字中,旄山的寫法為「旄山」。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旄山的寫法有些變化,例如旄部的上部曾被寫成「⺶」,下部曾寫作「⺍」。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寫法逐漸淘汰,現代漢字寫法中,旄山的結構與現代相似。
1. 山高水長,遙望遠處的旄山如同天際之線。
2. 他在旄山間行走了數日,終于來到了目的地。
旄嶺、旄坡、旄足、旄風、旄溪等。
山嶺、山脈、群山、山峰等。
平原、沙漠、湖泊、海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