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苦澀的意思、苦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苦澀的解釋

(1) [bitter and astringent]∶又苦又澀的

(2) [agonized;pained]∶内心痛苦的

苦澀的表情

詳細解釋

(1).即苦又澀。 宋 蘇轼 《後杞菊賦》序:“ 天隨生 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葉老硬,氣味苦澀,猶食不已。” 張天翼 《速寫三篇·“新生”》:“而茶葉--他親自去買來的,據說是頂好的‘祁門’,泡出來隻是一味的苦澀,沒一點香味兒。”

(2).形容詩文崇尚雕琢,語言不流暢,文意晦澀難懂。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元和 已後,為文筆,則學奇詭于 韓愈 ,學苦澀于 樊宗師 。”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周樸》:“性喜吟詩,尤尚苦澀,每遇景物,搜奇抉思,日旰忘還。”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七·柳開論文》:“予讀 開 《河東集》,但覺苦澀,初無好處。” 陳衍 《重刻<晚翠軒詩>序》:“﹝ 暾谷 ﹞遊 淮 北年餘,所作數十首,則淵雅有味,迥非往日苦澀之境。”

(3).形容心情愁苦而聲音沉滞。 巴金 《春天裡的秋天》三:“‘ 林 ’,他忽然用苦澀的聲音叫我。” 沙汀 《困獸記》二:“ 田疇 搖一搖頭,用一種深沉苦澀的語調打斷了他,于是 章桐 也就住了口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苦澀"是由"苦"與"澀"兩個單字組成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包含三個維度:

一、味覺層面的基本釋義 指食物或藥物同時具備苦味與澀口的複合口感。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的權威解釋,該詞最初用于描述"像膽汁或黃連的滋味,兼有麻木舌苔的收斂感"的生理感受。這種味覺體驗常與味蕾細胞的生物化學反應直接相關,通過刺激三叉神經産生雙重刺激效應。

二、情感層面的引申含義 在《漢語大詞典》修訂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中,該詞被拓展為"形容精神層面的痛苦感受與内心隱忍的複合狀态",具體包含:

  1. 生活境遇的困頓艱難,如"苦澀的歲月"
  2. 情感壓抑的欲言又止,如"苦澀的微笑"
  3. 記憶殘留的辛酸況味,如"苦澀的往事"

三、文學語言的特殊應用 作為通感修辭的典型範例,該詞在文學創作中常實現跨感官的意象轉換。唐代詩人李商隱《無題》中"春心莫共花争發,一寸相思一寸灰",便通過味覺體驗外化情感維度,這種用法在宋代婉約詞派作品中尤為突出。

語言學視角下,"苦澀"屬于偏正複合詞構詞法,"苦"為核心語素限定基本屬性,"澀"為修飾語素補充程度特征。在普通話語音系統中,該詞遵循"上聲+去聲"的變調規則,實際發音為[kʰù sè]。

網絡擴展解釋

“苦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味覺描述
    指食物或物質具有又苦又澀的味道。例如未成熟的青蘋果、老化的茶葉等,常因含有單甯酸等物質呈現這種口感。
    例句:蘇轼在《後杞菊賦》中提到“枝葉老硬,氣味苦澀”,即描述植物老化的味道。

  2. 情感引申
    形容内心痛苦、愁悶或難以言說的情緒,常通過表情、語氣等體現。
    例句:張天翼在小說中描寫“泡出來的茶隻有苦澀,沒一點香味”,隱喻人物内心的失落。


二、文學與語言中的特殊用法

  1. 詩文風格
    唐代文學評論中,曾用“苦澀”批評語言雕琢過度、文意晦澀難懂的作品。例如李肇《唐國史補》提到“學苦澀于樊宗師”,指刻意追求奇崛導緻的生硬表達。

  2. 聲音描寫
    形容情緒低沉時說話的語調,如巴金《春天裡的秋天》中“用苦澀的聲音叫我”,突出人物壓抑的心理狀态。


三、反義詞與補充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演變或文學用例,可參考蘇轼、李肇等古籍文獻,或現代作家如張天翼的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聱叟敗家相笨拙辯釋不職裁營草團标钗頭倡館寵命串茶大同書德壽地頭地腦兒戲方員梵塔蜚龍風恙府丞魚改命該天哥鐘姑老爺豪蠹豪費候官後進之秀會雜混廁扈冶虎疫噭噭礁砂揭寶借用集體戶寄住口頭語寬澤嫠辍緯曆載鹿蔥邁達漫決面碼兒木排難世内三郎叵信僑處奇才親兵親土卻來扇枕溫席擅自為謀唐人街誣诋烏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