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跳蕭的意思、跳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跳蕭的解釋

撲騰,跳動。 三國 魏 曹植 《鹞雀賦》:“依一棗樹,藂蕽多刺,目如擘椒,跳蕭二翅。我當死矣,略無可避。”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跳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iào xiāo,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撲騰、跳動”,常用于描述鳥類或小動物翅膀或身體的動作。例如三國時期曹植在《鹞雀賦》中寫道:“依一棗樹,藂蕽多刺,目如擘椒,跳蕭二翅”,此處“跳蕭”生動描繪了鹞雀翅膀撲騰掙紮的狀态。

  2. 延伸解釋
    部分資料(如)提到“跳蕭”可引申為“跳躍時姿态輕盈優美”,但這種解釋多見于較低權威性來源,可能與古代音樂演奏技巧(如笛子音調的跳躍感)相關,屬于文學化的引申義。

  3. 構詞分析

    • 跳:本義為兩腳離地動作,後擴展為“越過”或“起伏”(如心跳)。
    • 蕭:通常指一種樂器(笛類),但在“跳蕭”中可能為拟聲或借字用法,形容動作的節奏感。
  4. 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作品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向。

建議在引用時優先參考權威文獻(如曹植原文)的用法,其他引申義需謹慎驗證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跳蕭的意思

《跳蕭》是一個成語,意為跳傘或者跳降傘。

拆分部首和筆畫

《跳蕭》的拆分部首是足(步部首),降(阜部首)和船(舟部首)。

它的總筆畫數為38畫。

來源

《跳蕭》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于謙所編的《花間集外集》中,後來流傳至今。

繁體

繁體字為「跳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跳蕭」可以寫作「跳蕭」(注:這裡的「蕭」為古字形)。

例句

他在訓練中第一次跳蕭時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刺激。

組詞

跳傘、降傘、空降、飛行員、落地傘。

近義詞

跳傘、降落傘。

反義詞

登陸、着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