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龍舟的意思、鬥龍舟的詳細解釋
鬥龍舟的解釋
亦作“鬭龍舟”。以龍舟競渡。我國民間習俗,每年端午節舉行。傳說是為了紀念 戰國 時代懷石投江的偉大詩人 屈原 。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裡二泗》:“﹝ 裡二泗 ﹞前臨 運河 ,五月朔至端陽日,於河内鬭龍舟,奪錦标,香會紛紜,遊人絡繹。”
詞語分解
- 鬥的解釋 鬥 ǒ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鬥酒隻雞(經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簡單酒食,家常便飯)。 量糧食的器具:鬥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狹小,見識短淺)。 形容小東西的大:鬥膽。 形容大東西的小:鬥
- 龍舟的解釋 狹長的龍形舟船,多人同時劃動數漿,用作競渡比賽賽龍舟詳細解釋.飾龍形的大船。《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 高誘 注:“龍舟,大舟也,刻為龍文。”《後漢書·張衡傳》:“號 馮夷 俾清津
網絡擴展解釋
“鬥龍舟”是中國傳統民俗活動,特指端午節期間舉行的龍舟競渡,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鬥龍舟”又稱“扒龍船”,指多人劃動裝飾成龍形的船隻進行競速比賽。該詞中的“鬥”通“鬭”(異體字),意為競賽、比拼。主要流行于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習俗之一,也包含驅邪祈福的寓意。
二、曆史淵源
-
起源傳說
主流說法與屈原相關: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投江後,民衆劃船打撈其遺體,後演變為競渡活動。另有其他起源說,如紀念伍子胥、曹娥(浙江地區),或祭祀水神、龍神(如湖南沅陵的盤瓠招魂說)。
-
文獻記載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錄了北京裡二泗運河上的鬥龍舟盛況,顯示該習俗在明清時期已廣泛傳播。
三、文化意義
- 紀念功能:通過競渡表達對曆史人物的追思,如屈原的愛國精神。
- 祈福禳災:古人認為劃龍舟可驅散水中魚蟲,保護亡者軀體,後延伸為祈求豐收平安。
- 社群凝聚:活動常伴隨廟會、祭祀,成為地方文化紐帶。
四、現代發展
龍舟競渡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11年),并成為國際賽事項目(如廣州亞運會)。台灣、香港等地仍保留傳統儀式,部分地區的龍舟制作工藝和競賽規則具有鮮明地域特色。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地區的具體習俗或曆史細節,可查閱《帝京歲時紀勝》等文獻或地方志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鬥龍舟
鬥龍舟是指一種傳統的競賽活動,通常在端午節期間舉行,參與者坐在一艘由多個人劃動的長船上,通過協作劃槳來駕駛龍舟前進。這一活動以其激烈的比賽和獨特的文化内涵而聞名于世。
拆分部首和筆畫
《鬥龍舟》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為“鬥”(鬥字底部的勹)和“龍”(龍字的龍身),分别具有5個和16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鬥龍舟》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民間傳說和曆史故事。在古代,人們相信用劃動龍舟的方式可以驅逐惡靈和瘟疫,保護人們免受災害的侵襲。因此,鬥龍舟活動逐漸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廣泛開展。在繁體字中,鬥龍舟的寫法為「鬪龍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鬥龍舟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古代的《康熙字典》中,鬥的寫法為「斴」,龍的寫法為「龍」。
例句
1. 每年端午節舉行的鬥龍舟比賽吸引了許多觀衆。
2. 我們的團隊通過緊密合作,成功地駕駛着龍舟鬥過了終點線。
組詞
鬥龍舟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龍舟賽、鬥龍戰、賽龍舟等。
近義詞
與鬥龍舟有關的近義詞有競渡、劃龍舟等。
反義詞
鬥龍舟的反義詞并不常用,但可以用乘坐龍舟或觀看龍舟比賽來形容無需參與劃槳的角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