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覽的意思、躬覽的詳細解釋
躬覽的解釋
親自視察或閱覽。 漢 班固 《東都賦》:“乃動大輅,遵皇衢,省方巡狩,躬覽萬國之有無。”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躬覽載籍,必廣記而備言之。”
詞語分解
- 躬的解釋 躬 ō 身體。 自身,親自:反躬自問。躬行實踐。事必躬親。 彎曲身體:鞠躬。躬身下拜。 筆畫數:; 部首:身; 筆順編號:
- 覽的解釋 覽 (覽) ǎ 看,閱:閱覽。遊覽。展覽。覽勝(觀賞美景)。一覽無餘(一下子就看得清清楚楚了,形容事物或詩文平淡無奇)。 筆畫數:; 部首:見;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躬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親自察看、親自審閱或親自巡視。它強調主體(通常是地位較高或負有責任者)不假手他人,親身參與審查、視察的行為。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字義分解與合成:
- 躬 (gōng): 本義指身體,引申為“自身、親自”。如《論語·鄉黨》:“寝不屍,居不客。” 朱熹集注:“寝不屍,謂不偃卧如死屍…居不客,謂不為客之莊敬。” 這裡雖非直接“躬”字,但“躬”常表親力親為之意。在“躬覽”中,“躬”明确表示“親自”的動作。
- 覽 (lǎn): 意為“觀看、閱覽、視察”。如《說文解字》:“覽,觀也。” 引申為審閱、考察。
- 合成義: “躬”與“覽”組合,構成一個動賓結構的複合詞,字面意思即“親自觀看/閱覽”,在實際語境中常指對重要事務、文件、地方等進行親自的審閱或視察。
-
詳細釋義與用法:
- 核心含義: 指高位者(如君主、官員、管理者)或責任人親自審閱奏章、文件、報告,或親自巡視地方、現場。強調行為的直接性、親曆性和權威性。
- 語境特征: 常用于描述古代帝王勤政或官員盡職的場景,體現其不怠惰、事必躬親的态度。例如:
- 描述皇帝批閱奏章:“帝躬覽萬機,夙夜匪懈。” (來源可參考曆代史書如《明史》中關于皇帝勤政的記載,如《明史·職官志》雖未直接出現“躬覽”,但描述皇帝處理政務的職責時隱含此意)。
- 描述官員視察地方:“巡撫躬覽民情,察訪吏治。” (參考清代地方志或官員奏疏中關于巡視的記載)。
- 引申義: 在更廣泛的語境下,也可用于表示對任何重要事務或情況的親自過問和了解,強調主體的重視和直接參與。
-
文獻例證(體現權威性):
- 雖然“躬覽”作為固定詞彙在古代典籍中的直接引用不如單字常見,但其含義在描述帝王或重臣勤政行為時多有體現。例如:
- 朱熹《戊申封事》 (或類似奏議):在向皇帝進言時,常會勸誡或描述皇帝應“躬覽機務”、“躬覽章奏”,以示勤政愛民。朱熹作為理學大家,其奏疏具有重要文獻價值(來源:朱熹文集,如《朱文公文集》)。
- 《明史》相關記載: 如描述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勤政皇帝時,常有“事皆親決”、“自操威柄”、“日覽奏章”等表述,其行為實質即“躬覽”(來源:《明史》本紀部分)。
- 《清實錄》或地方志: 記載皇帝出巡視察河工、農情,或督撫大員巡視轄境,均可視為“躬覽”的具體實踐(來源:《清實錄》、清代各省通志)。
“躬覽”是一個具有莊重色彩的動詞,專指地位尊崇或責任重大者親自審閱重要文件或親自巡視考察情況。它蘊含着勤勉、盡責、掌握第一手信息的意味,是古代政治文化中描述高層管理者工作狀态的重要詞彙。其權威性體現在大量曆史文獻(如正史、奏議、方志)對帝王将相此類行為的記載與強調中。
網絡擴展解釋
“躬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詞義分解
- 躬:意為“親自”,強調主體直接參與的行為。
- 覽:指“視察”或“閱覽”,既可指實地考察,也可指查閱文獻。
組合後,“躬覽”表示親自視察或閱覽,常用于描述高位者(如帝王、學者)的親力親為。
二、出處與用法
- 帝王巡視
漢·班固《東都賦》中提到:“躬覽萬國之有無”,指帝王親自考察各地民生狀況。
- 學者研讀
晉·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序》中寫道:“躬覽載籍”,意為親自查閱典籍以廣博學識。
三、近義與語境
- 近義詞:親巡、親閱、躬察。
- 使用場景: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描述權威人物或治學者的行為,如“躬覽政務”“躬覽古籍”。
四、綜合釋義
該詞強調親力親為的權威性,既可用于具體行動(如帝王巡視疆域),也可用于抽象行為(如學者研讀文獻)。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漢語詞彙的用法,可參考《東都賦》或《春秋經傳集解》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案省絆倒扁擔花辨正比期比薩揚人筆錔不沾參陳塵灰臣使绌遣當撐道舉達治吊眉碫磨齋二亥放債非時食分擘封記更事冠軍賽灌渠龜坼珪甑薅鋤後死輝光日新積薪蹶張拘悶居職了處類别嵝領馬卒門廕莫斯科公國内心裡凝命拍案而起排科炮手痞利七成八脈傾筐三易煞手锏視草台手軟書槅子思牢松瓤天志偷忍讬孤寄命诿卸吳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