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積聚木柴。《墨子·備城門》:“城下州道内,百步一積薪,毋下三千石以上,善塗之。”《國語·周語中》:“虞人入材,甸人積薪。”《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回:“夫人自聞 晉君 見獲,便攜太子服喪服,徒步出宮,至於後園崇臺之上,立草舍而居。臺下俱積薪數十層,送饔飱者履薪上下。”
(2).指積聚的木柴。《漢書·西域傳下·車師後國》:“﹝ 陳良 等﹞即将數千騎至校尉府,脅諸亭令燔積薪,分告諸壁。” 元 袁桷 《愍誓·哀謝先生》:“燃積薪以逞安兮,羣豢食而自戲。”
(3).《漢書·賈誼傳》:“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後以“積薪”喻隱伏危機。《後漢書·黃瓊傳》:“前 白馬 令 李雲 ,指言宦官罪穢宜誅,皆因衆人之心,以救積薪之敝。”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於戲!邦勢若此,念積薪之已然;民力幾何,懼奔駟之将敗。” 清 譚瑩 《寄懷徐鐵生大令》詩之四:“幕府談兵大有人,東南重鎮太平民;督師郤令同孤注,所主原期似積薪。”
(4).《漢書·汲黯傳》:“ 黯 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言曰:‘陛下用羣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後以“積薪”喻選用人才後來居上。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儻使士有澹雅若 嚴君平 ,清廉如 段幹木 ,與僕易地而處,亦将彈鋏告勞,積薪為恨。” 宋 蘇轼 《辭免翰林學士第二狀》:“如前所陳,實以勞舊尚多,必有積薪之誚,兄弟并進,豈無連茹之嫌。” 清 錢謙益 《吏部文選清吏司員外郎張振秀授奉直大夫制》:“大破累年之留滞,用昭新政之清夷,積薪之流,半登于啟事。”《花月痕》第十四回:“人材有積薪之嘆,捷徑多窘步之憂。”
(5).喻後來居上。 黃人 《<清文彙>序》:“夫以吾國文學之雄奇奧衍……一入今朝,則又兼收并畜,大會細入,兩京、三 唐 ,不免積薪之愧, 姬 孔 之際,於斯為盛。”
“積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本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來理解:
本義:堆積的柴草
引申義:比喻潛伏的巨大危機或隱患
“積薪”一詞,其基本含義是指堆積起來的柴草。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厝火積薪”這個著名典故,引申為比喻潛伏的、巨大的危機或隱患,強調危險近在咫尺卻未被察覺或處理的嚴重狀态。
參考來源:
“積薪”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解釋
“積”指堆積、聚集,“薪”指柴草。字面意思為堆積木柴,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防禦或生活準備。例如《墨子·備城門》提到“百步一積薪”,指在城下每隔百步堆放木柴作為戰備物資。
引申比喻
在古詩詞中,“積薪”常通過比喻表達複雜情感或社會現象。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例句,可參考《墨子》《漢書》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來源)。
半癡不颠闆魚包身工邊外兵連禍接布代産植詞箋翠呆呆粗濁箪瓢陋室獨木船鈍學多嬌惡香火方勝煩政腐蠹負犯該欠挂彩寡雠鴻慈绛衣激犒景色疾響集字詩句律浪度鲢子立儀鸾裙鑪竈賣廳角眉弓秘丘癖痼牽牛郎輕敏人財兩空灑灑潇潇山脅失常釋釋石薪水鬓送交索绹痛咽咽吞噬托懷秃翁晚香文虻溫煖無雙樹相公竹獻上邪魔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