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死在後,常用作生者自謙之詞。《論語·子罕》:“天之将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 何晏 集解:“ 文王 既沒,故 孔子 自謂後死。” 唐 韓愈 《祭十二兄文》:“維我皇祖,有孫八人。惟兄與我,後死孤存。” 柳亞子 《海甯觀潮有作》詩:“我亦廿年慚後死,射潮穿冢兩蹉跎。”
(2).指後生小輩。 宋 陳亮 《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詞:“父老 長安 今餘幾?後死無讎可雪。”
“後死”是一個具有古典文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生者自謙之詞
指自己比他人晚離世,常用于表達謙遜或對逝者的敬意。此用法最早見于《論語·子罕》中孔子所言:“天之将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意指若天要讓文化消亡,自己作為後死之人便無法繼承周文王的禮樂制度。
代指後輩或年輕人
在宋代陳亮《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中,“後死無讎可雪”,此處“後死”指未經曆曆史事件的年輕一代。
語境特征
多出現于文言文或詩詞中,現代口語極少使用。例如唐代韓愈在祭文中寫“惟兄與我,後死孤存”,表達對亡兄的哀悼與自身存世的孤寂感。
情感色彩
含謙卑、感慨或代際對比之意。如柳亞子詩句“我亦廿年慚後死”,暗含對未能追隨先輩的慚愧。
該詞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生死、代際傳承的思考,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其深層含義。若需查看更多古典用例,可參考《論語》及唐宋文人作品。
《後死》這個詞是指之後去世,即去世時間在某個特定時間點或事件之後。
《後死》這個詞的部首是歹,筆畫數為9。
《後死》這個詞是衍生自漢字文化,由“後”和“死”兩個字組成,用來描述在某個特定時期之後去世的情況。
繁體字為“後死”。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後”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仍可辨認。而“死”字的寫法相對穩定,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爺爺生病之後不久就後死了。
2. 他的父親在戰争結束後不久後死去。
後人、亡後、後世、後代等。
去世、離世、逝世。
生存、活着、存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