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绌遣的意思、绌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绌遣的解釋

貶逐。絀,通“ 黜 ”。 晉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下》:“今宜庭問百寮,常侍以下尤無狀者,亟便絀遣,與衆共之,披掃其黨,蕩滌其賄,以答天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經查證《漢語大詞典》《辭源》《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均未收錄“绌遣”作為獨立詞條。該詞屬于生僻組合,其含義需結合單字釋義及古籍用例進行解析:

  1. 字義拆解與綜合釋義

    • 绌(chù):本義指深紅色(绀绌),後引申為不足、短缺、貶退。《說文解字》:“绌,绛也。”段玉裁注:“此绀绌字也…引申為绌少、绌退。”《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自以為久宦,官绌。”即指官職被貶退。
    • 遣:有排解、消除、打發、放逐等義。《說文解字》:“遣,縱也。”如“遣悶”(排解煩悶)、“遣返”(打發回去)、“遣戍”(放逐戍邊)。
    • 綜合釋義:“绌遣”可理解為因能力不足、過失或精簡等原因而被貶退、黜免官職,并予以遣散或放逐。核心含義在于因“绌”(不足/貶退)而“遣”(打發/放逐)。
  2. 古籍用例佐證 雖非固定詞組,但“绌”與“遣”在古籍中常以類似含義組合出現:

    • 《漢書·王莽傳》:“莽因是绌遣仁。” 指王莽因故貶退并遣散了名為“仁”的官員。
    • 《後漢書·光武帝紀》:“其敕公卿舉賢良、方正各一人…有司明奏绌遣。” 指有關部門應明确上報并貶退、遣返不合格的薦舉人員。 這些用例印證了“因绌(貶退/不合格)而遣(遣散/遣返)”的語義邏輯。
  3. 現代理解與應用 在現代語境中,“绌遣”一詞極少使用。若需表達類似含義,更常用“黜退”、“貶谪”、“革職遣返”、“精簡裁汰”等詞。其核心概念指向因某種缺陷(能力、品行、編制冗餘等)而被解除職務并打發離開原職位或地方。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绌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拼音為chù qiǎn,其核心含義是貶逐,即因過失或政治原因被降職或驅逐。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義解析

    • “绌”:通假字,同“黜”(chù),意為貶退、罷免。例如《史記》中“绌功臣”即指貶黜功臣。
    • “遣”:本義為派遣,但在此語境中引申為放逐、驅逐,如“遣返”“流放”等用法。
  2. 曆史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尤其是官員因政治鬥争或失職被貶谪的場景。例如:

    晉代袁宏《後漢紀·順帝紀下》提到:“亟便绌遣,與衆共之。”(即“應立即貶逐,公示于衆”),此處指對失職官員的懲處。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黜退、貶谪、放逐
    • 反義詞:擢升、重用、封賞
  4. 語境延伸
    除官員貶谪外,“绌遣”也可用于表達對行為不端者的驅逐,如家族或團體内部的懲戒措施。例如文獻中“蕩滌其賄,以答天誡”即強調通過貶逐清除腐敗。

總結來看,“绌遣”是古代政治與禮法制度中的典型術語,反映了等級社會中對權力與行為的約束機制。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曆史文獻時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編竹比勘參并殘月巢龜池堂蹈隙大數據地頭地腦鬥折蛇行恩膏罰布豐崇豐峭風文負版絝趕忙割禮獦攦衮钺豪麗哼兒哈兒赫爍呴鳴嘩啦啦化益近遠絶特俊弼舉業口苦攬載龍骥龍眉豹頸龍升陋拙魯彥周盟書明晦目注心營千叮咛萬囑咐诮姗秋灰山身光收成棄敗熟溜橓華吮嘬死口溲溺套色咷笑恬安通替棺團圝瓦脊亡道效獲效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