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拍案而起的意思、拍案而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拍案而起的解釋

[strike the table and rise to one’s feet] 拍着桌子猛然起立。形容極為憤怒

芈氏大怒,拍案而起。——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拍案而起”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pāi àn ér qǐ,以下為詳細解釋:

含義


出處

  1. 古代文獻: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6回:“半氏大怒,拍案而起。”
  2. 現代用例:毛澤東在《别了,司徒雷登》中寫道:“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甯可倒下去,不願屈服。”這一引用使該成語更廣為人知。

用法與結構


示例


補充信息

如需更全面出處解析,可參考《東周列國志》或毛澤東著作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拍案而起:定義和來源

拍案而起是一個成語,形容因憤怒、激動或震驚而突然站起來的姿态。當人們對某事感到極為憤怒、激動或震驚時,可能會突然拍案而起,表達内心的激烈情感。

這個成語的源于明代楊慎《三十年河東》:“我一拍案而起,及筆直書告之。”所以,這個詞的起源是指在憤怒或激動時,拍一下案桌,表達内心情感。

拍案而起:部首和筆畫

拍案而起的部首是手(手部),它是一個常見的部首,常常與與手有關的漢字有關。

拍案而起這個成語由于字數較多,總共有11畫。

拍案而起:繁體字

繁體字“拍案而起”:拍案而起

拍案而起:古代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然而,"拍案而起"這個成語的基本字形在古代和現代的書寫中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

拍案而起:例句

1. 演講者的言辭激烈,觀衆中不時傳來一陣陣拍案而起的掌聲。

2. 在聽到這個令人憤怒的消息後,他拍案而起,發誓一定要找回公道。

拍案而起: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拍案叫絕、拍案而贊、起立、立即

近義詞:義憤填膺、怒不可遏、情緒激動

反義詞:鎮定自若、淡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