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莫斯科公國的意思、莫斯科公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莫斯科公國的解釋

中世紀俄羅斯的封建國家。公元13世紀末以莫斯科(建于1147年)為中心形成。1328年伊凡一世獲得“大公”稱號後,改稱“莫斯科大公國”。1480年伊凡三世時結束蒙古人的統治,1485年采用“全羅斯大公”的稱號。1521年完成俄羅斯國家的統一。1547年伊凡四世稱“沙皇”。後領土不斷擴張,1721年彼得一世稱皇帝,國名也改為“俄羅斯帝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莫斯科公國(Московское княжество),又稱莫斯科大公國,是13世紀末至16世紀中葉存在于東歐的一個封建國家,其核心統治區域位于今俄羅斯歐洲部分的中北部。它是俄羅斯曆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政權,為後來統一的俄羅斯沙皇國(沙俄)奠定了基礎。

詳細釋義:

  1. 政治實體性質

    莫斯科公國是由留裡克王朝後裔統治的封建諸侯國,最初是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公國的一個分封領地。1283年,丹尼爾·亞曆山德羅維奇獲得莫斯科作為世襲封地,标志着公國的正式建立。它經曆了從弱小到強大的發展過程,最終通過兼并其他羅斯公國,擺脫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實現了羅斯諸國的政治統一。

  2. 核心地域與擴張

    公國最初以莫斯科城及其周邊地區為中心。通過曆代大公(如伊凡一世“錢袋”、德米特裡·頓斯科伊、伊凡三世、瓦西裡三世)的勵精圖治,其領土不斷擴張。主要兼并了諾夫哥羅德共和國(1478年)、特維爾大公國(1485年)等,并逐步收複被立陶宛大公國控制的羅斯土地,疆域擴展至北抵白海、南達奧卡河、西至斯摩棱斯克、東越烏拉爾山的廣闊區域。

  3. 曆史地位與轉型

    莫斯科公國是俄羅斯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化進程的核心力量。1480年,伊凡三世領導羅斯諸國擺脫了金帳汗國的宗主權(“烏格拉河對峙”),标志着蒙古鞑靼桎梏的終結。1547年,伊凡四世(雷帝)加冕為“全俄羅斯沙皇”,莫斯科公國正式升格為俄羅斯沙皇國(Царство Русское),标志着俄羅斯作為一個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誕生。

  4. 制度與文化

    公國時期逐步建立了相對集權的統治體系,設立了衙門(中央管理機構),推行《1497年法典》等法規。東正教莫斯科都主教區(後升格為牧首區)的設立(1448年)極大提升了莫斯科的宗教和政治地位,使其成為東正教世界的中心之一,“第三羅馬”理論在此時期形成并傳播。克裡姆林宮建築群(包括聖母升天大教堂等)的興建是其文化繁榮的象征。

權威參考來源:

莫斯科公國是俄羅斯民族國家形成史上的關鍵階段,它從一個邊陲小邦崛起為統一羅斯的核心力量,最終演變為強大的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深刻塑造了東歐乃至世界曆史的進程。

網絡擴展解釋

莫斯科公國(俄語:Московское княжество)是東歐曆史上重要的封建國家,也是俄羅斯統一國家的核心前身。以下是關于這一曆史實體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别稱

•别稱:又稱莫斯科大公國(Великое княже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е),英語稱Grand Duchy of Moscow。 •政治地位:原為弗拉基米爾大公國的分封公國,13世紀末以莫斯科城為中心形成。

二、曆史沿革

  1. 建立時期(13世紀中後期)

    • 1147年莫斯科城首次見于記載。
    • 1263年,丹尼爾·亞曆山德羅維奇受封為莫斯科大公,标志公國正式建立。
  2. 崛起與擴張(14-15世紀)

    • 伊凡一世(1328-1340)被金帳汗國任命為全羅斯大公,掌握征稅權并将宗教中心遷至莫斯科。
    • 通過戰争、聯姻逐步兼并周邊公國(如科洛姆納、佩列斯拉夫爾-紮列斯基)。
  3. 統一與轉型(16世紀)

    • 1480年,伊凡三世結束蒙古統治,采用“全羅斯大公”稱號。
    • 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公國正式轉型為俄羅斯沙皇國。

三、地理與崛起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莫斯科河流域中心,控制多條貿易路線和戰略緩沖地帶。 •經濟基礎: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通過貿易路線控制實現經濟積累。 •政治策略:利用金帳汗國支持削弱其他公國,逐步擴大影響力。

四、曆史意義

莫斯科公國通過中央集權化、領土擴張和宗教整合,奠定了現代俄羅斯國家的政治與文化基礎。其發展曆程标志着羅斯地區從蒙古統治轉向獨立統一的關鍵階段。

更多完整信息可參考曆史研究文獻或權威百科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楞蠶忌承務粗險搭耳帽大面積倒逆雕胡抵近射擊訛蠹泛龍舟膏澤恭密瓜蘆閨槖漢震熇燥頮面驕僭金鼇玉蝀雞睨酒竈急政嘳息攔告朗耀牢密蓮菜裂理聆韶理賞利欲蟒袍杩桶蒙罩銘牌南浦内心世界拟則濃淡朋好撲空輕暗賞録搧箱慎察沈颠颠思憂損惠瑣聞歎愀踢球同心結頽陋佗年徍徥香霧小動作小二哥小平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