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貢舉的意思、貢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貢舉的解釋

[civil examinations for government degrees] 古時地方官府向帝王薦舉人才,有鄉裡選舉諸侯貢士之制,至漢始合貢、舉為一,而渾稱貢舉。明、清則泛指科舉制度

詳細解釋

(1).古時地方向朝廷薦舉人才。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夫選用失於上,則牧守非其人矣;貢舉輕於下,則秀孝不得賢矣。”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學校貢舉·貢士》:“《周禮·大司徒》‘邦國舉賢者於王’,則貢舉之始也。”

(2).指科舉考試。《舊唐書·玄宗紀上》:“三月乙未,始移考功貢舉,遣禮部侍郎掌之。” 宋 蘇轼 《議學校貢舉狀》:“使君相有知人之才,朝廷有責實之政,則胥吏皂隸,未嘗無人,而況於學校貢舉乎?” 清 盧文弨 《應殿試策》:“雖然貢舉者,取士之法也,而教之則在於平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貢舉”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重要制度,其含義和演變可概括如下:

一、基本定義

貢舉指地方官府向中央或帝王薦舉人才的制度,核心是通過選拔文才或德行出衆者擔任官職。早期“貢”與“舉”分指不同途徑:


二、曆史沿革

  1. 起源:周代已有諸侯貢士制度,漢代正式确立貢舉合一,成為察舉制的基礎(如舉孝廉、秀才等)。
  2. 發展:
    • 唐代:貢舉為科舉核心,分常科(如進士、明經)和制舉(皇帝特設科目),考生包括官學生、鄉貢士等。
    • 宋元明清:逐漸與科舉制度融合,明清時“貢舉”成為科舉代稱。

三、主要科目

不同時期選拔科目多樣,例如:


四、特點與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制度或科目,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禮記》《唐會要》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貢舉》的意思

《貢舉》是一個漢字詞語,它表示古代中國科舉制度中的一種選拔方式。貢舉是指貢選舉人才,首先由地方政府推薦優秀的人才,再向朝廷報送名單,最後由朝廷來決定是否錄用。貢舉制度始于唐代,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和士人的重要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貢舉》的部首是貝字旁(貝字底下有個爻字旁),部首的字形為貝字。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貝字在現代漢字中常常表示與財富、珍寶相關的意思。《貢舉》共有13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貢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使用漢字作為書寫工具,而貢舉作為一個重要的考試制度,從而形成了這個詞。在繁體字中,《貢舉》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貢舉》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會出現些微差異。然而,不論字形如何變化,《貢舉》這個詞仍然代表着同樣的意思,即選拔優秀人才的制度。

例句

以下是幾個使用《貢舉》這個詞的例句:

  1. 根據古代貢舉制度,隻有通過嚴格的考試才能進入官場。
  2. 貢舉考試對于古代中國社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決定了一個人的前途。
  3. 他通過貢舉考試,成為了一名朝廷的官員。

組詞

與《貢舉》相關的組詞有:
- 舉薦(推薦)
- 貢品(進獻的物品)
- 舉子(通過貢舉考試的士子)

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貢舉》的近義詞是:選拔、選拔制度
與《貢舉》的反義詞是:廢黜、革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