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家臣。《國語·晉語四》:“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隸食職,官宰食加。政平民阜,敗用不匱。” 韋昭 注:“官宰,家臣也。”
(2).官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成仙》:“強梁世界,原無皂白。況今日官宰半強寇不操矛弧者耶?”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嬰甯》:“憨狂爾爾,早知過喜而伏憂也。邑令神明,幸不牽累;設鶻突官宰,必逮婦女質公堂,我兒何顔見戚裡?”
“官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官宰(拼音:guān zǎi)由“官”(官員)和“宰”(掌管)組成,本義指擔任官職、管理事務的人,強調其權力與責任。
家臣
指古代貴族家庭中管理事務的臣屬。
出處:《國語·晉語四》提到“官宰食加”,韋昭注解為“家臣也”。
背景:周代分封制下,貴族(如大夫)的家臣負責采邑内的具體事務,屬于私屬官吏。
官員
泛指政府或朝廷中的官吏。
用例: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成仙》中批判“官宰半強寇不操矛弧者”,暗指官員腐敗。
演變:隨着曆史發展,詞義從私屬家臣擴展為公職官員,但多含貶義,常影射官僚作風。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國語》《聊齋志異》等原著。
官宰 (guān zǎi) 這個詞彙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是指掌管官方權力、管理官職、統治或管轄他人的人。官宰可以是指高級官員、領導者、管理者,也可以用來形容那些擁有權力支配他人的人。
官宰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宀 (mián),表示與房屋、住所相關。官宰的筆畫數為9,由宀 (3畫) 和辶 (6畫) 組成。
官宰作為一個詞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漢語中,官宰指的是掌管政府職權、管理國家事務的人。官宰的繁體字為「官宰」。
在古代漢語中,官宰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代文獻中關于官宰的記載較少,但可以推測的是,官宰在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
1. 他是這個組織的官宰,掌握着所有的權力。
2. 作為官宰,他應該為人民謀福祉。
1. 官員 (guān yuán):指擔任官職的人。
2. 宰割 (zǎi gē):指宰殺動物以供食用。
1. 主宰 (zhǔ zǎi):指擁有統治權力、決定一切的人。
2. 管轄 (guǎn xiá):指行使管理、監督權力。
被宰 (bèi zǎi):指被他人操控、利用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