飧饔的意思、飧饔的詳細解釋
飧饔的解釋
亦作“飱饔”。1.古時招待賓客的兩種禮宴。《周禮·天官·外飨》:“凡賓客之飧饔、饗食之事亦如之。” 鄭玄 注:“飧,客始至之禮;饔,既将币之禮。”
(2).晚餐和早餐。引申為吃飯。 唐 柳宗元 《種樹郭橐駝傳》:“吾小人輟飱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參見“ 饔飧 ”。
詞語分解
- 飧的解釋 飧 ū 晚飯,亦泛指熟食,飯食。 筆畫數:; 部首:飠; 筆順編號:
- 饔的解釋 饔 ō 熟食。 早飯:饔飧不繼(“飧”,晚飯,指吃了上頓沒有下頓)。 筆畫數:; 部首: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飧饔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性的複合詞,由“飧”“饔”二字構成,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分字釋義
- 飧(sūn):《漢語大詞典》釋為“晚飯,亦泛指熟食”,《說文解字》注“餔也,從夕食”,指傍晚進食的簡餐。古時與“朝食”對應,如《孟子·滕文公上》載“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 饔(yōng):《說文解字》釋作“熟食也”,《周禮·天官》注“饔,割烹煎和之稱”,指經過烹調的正式餐食,特指早餐或宴席。
二、合稱含義
- 代指古代飲食制度:二字連用最早見于《周禮》,記載“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飧饔”,指周代王室早晚兩餐的固定膳食規格。
- 象征禮儀規範:《禮記·内則》雲“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味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而退,各從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反映飧饔在古代社會階層中的禮制功能。
三、引申義項
在文學作品中,飧饔常引申為日常生活的代稱,如宋代陸遊詩作“飧饔粗足即安居,萬卷圖書數畝蔬”,表達簡樸自足的生活狀态。清代《紅樓夢》第五十八回亦有“親自飧饔,以盡孝道”的描述,突顯侍親奉食的倫理内涵。
該詞現代已罕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及曆史文獻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飧”“饔”是古代飲食制度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與秦漢以前的飲食結構密切相關。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
饔(yōng)
- 本義:指早餐,特指古人一日兩餐制中的第一餐。
- 用餐時間:太陽行至東南方(隅中,約上午9-11點)。
- 社會意義:先秦時期糧食有限,《墨子·雜守》記載士兵按等級分配饔食,體現階級差異()。
-
飧(sūn)
- 本義:指晚餐,即兩餐制中的第二餐,亦稱“食”。
- 用餐時間:申時(約下午4點左右)。
- 引申義:可泛指熟食或簡單飯食,如唐詩“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二、組合用法
“飧饔”連用常表示早晚兩餐,象征日常生活。例如:
- 《孟子·滕文公上》提到“饔飧而始”,意為用過早晚兩餐後開始勞作,體現自給自足的農耕傳統()。
- 漢代以前,是否按時進餐被視為禮儀規範,《論語》“食不時不食”即強調此點。
三、曆史演變
- 先秦至漢:兩餐制為主,飧饔為基本飲食結構。
- 漢代以後:隨着農業進步,三餐制(早、中、晚)逐漸普及,“饔”“飧”被“朝食”“晝食”“暮食”替代。
- 文化影響:現代成語“饔飧不繼”(形容生活貧困)即源于此,而“一日三餐”則成為時間流逝的意象()。
四、文學與生活關聯
古人将飲食與時間、禮儀深度綁定。如《史記》載項羽用“飨士卒”激勵士氣,側面反映非用餐時間進食的特殊性()。如今“飧”字多見于古籍或文學表達,口語中已鮮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百心播谷穿小鞋除拂蔥青當局燈宵遁叛遁入空門風鯁風捲殘雲分家析産氛想麸金光像官宅規天核剖嘩哄黃皮果簡調教首蕉葉白解領繼晷焚膏吉繼天立極煉丹梁陳兩腳居間祿祉媚柔面罄磨陀木鵰目驗拍髀軿列鬅首貧嘴惡舌辟士搶金擒讨曲轸入對善根閃魄少停設燕豕訛手摹水部死背思想抛錨貪婪無餍田生體骨通好頹景威風凜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