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步之才的意思、七步之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步之才的解釋

有七步成詩的才能。稱人才思敏捷。《北齊書·魏收傳》:“詔試 收 為《封禪書》, 收 下筆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無幾。時黃門郎 賈思同 侍立,深奇之,白帝曰:‘雖七步之才,無以過此。’” 元 武漢臣 《玉壺春》第三折:“你雖有萬貫財,争如俺七步才。”《鏡花緣》第八六回:“聞得老丈詩學有七步之才,想來素日篇什必多,特來求教。” 蘇曼殊 《與高天梅論文學書》:“此視吾國七步之才,至性之作,相去遠矣。”參見“ 七步成詩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七步之才”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才思敏捷,能在短時間内完成高水平的創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成語含義
該成語字面意為“七步之内展現的才華”,比喻人在極短時間内展現出卓越的文思或創作能力。常用于褒義語境,形容文學或藝術領域的快速創作能力。

2. 典故來源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為打壓弟弟曹植,命其七步内作詩,否則處死。曹植應聲賦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詩中用“豆與萁”隱喻兄弟相殘,令曹丕羞愧而赦免其罪。

3. 用法與示例

4. 近義與反義

5. 文化意義
此成語不僅體現對才華的贊美,也隱含對壓迫環境下智慧抗争的認可。曹植的故事成為文學史上“急智創作”的經典案例。


若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詩歌分析,可查閱《世說新語》原文或相關文學評注。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七步之才》的意思

《七步之才》是一個成語,它指的是一個人的才智和能力非常出衆,能夠在短時間内完成大量工作或解決複雜問題。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七步之才》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

- 七(qī):由“一”和“㇒”組成,整體結構簡潔明了,包含兩筆。

- 步(bù):由“止”和“力”組成,表示行走之意,包含五筆。

來源和繁體

《七步之才》最早出現在唐代劉禹錫的《竹枝詞》中,用來形容某人才華出衆。在繁體字中,不僅字的形狀更複雜,結構變化較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時候,字的結構更加複雜,多采用篆刻或隸書來書寫。對于《七步之才》這個詞來說,筆畫結構和現代字相對保持一緻。

例句

1. 他的才華确實是《七步之才》,在短時間内就能解決這個難題。

2. 這位年輕藝術家的繪畫水平是《七步之才》,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才智、才能、才華、才藝

近義詞:聰明、智慧、才幹、能力

反義詞:愚笨、無能、無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